法律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11:51:28 阅读 8505

大学生犯罪心理初探。

李伟(淮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安徽淮南232001)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的频繁,各种不良思想也随之侵入,侵蚀扭曲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领域涉及盗窃、抢劫、赌博、伤害等,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犯罪心理方面加以分析并探求解决办法。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年龄在20 周岁左右,正处于犯罪率高发的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均处于生长发育盛期,体力强壮,精力旺盛,但无生活阅历,自制能力差,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若无正确引导,很容易诱发犯罪。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诱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及时行乐的心理。

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同学把追求享乐当**生目标。据有关调查,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这些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追求享乐的心理需要有关。有些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困难,他们追求高消费,出手大方,享乐成了优势要。

奢侈浪费成为习惯,一旦经济“吃紧”,向家里伸手难以满足时,便产生盗窃的动机。也有一些同学来自农村,家庭困难,面对同学之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受刺激,或抵。

挡不住城市花花世界的**,追求低级感官享乐。北碚某高校01 级学生丁某,花光了父母给自己借的两万多元学费后,无钱支付吃喝玩乐之资,便把贪婪之手伸向学校的电脑,共盗窃8 台电脑、一台投影仪和一张**采集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 多万元。

二、报复心理。

在校大学生,一般都受到系统的、良好的高等教育。这本应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涵养的良好途径。但其中有一些人自我膨胀,以“天之骄子”自居,唯我独尊,遇到事情不愿吃亏,利己主义严重,攻击性强,以为退让就是丢“面子”,所以,在发生纠纷时,便拳脚相向,诉诸暴力。

据调查,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有的大学生恋爱不成,因爱生恨,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毁对方的容甚至残忍的杀害对方。有的仅仅是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认为被对方侮辱或为了挽回面子,便对对方大打出手。

三、寻求刺激的心理。

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但如果求知欲中低级的情绪体验———寻求刺激成为优势需要时,往往会迎合那些情调低下的东西或满足自我畸形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在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小强家境优越,根本无需为生活费、学费操心,但他在短短的一年内作案十几起。原来他性格内向,又难耐枯燥的大学生活,为寻求刺激,大二时他第一次把手伸进同学的书包,作案时提心吊胆,得手后兴奋不已,竟让他“甘之若饴”,一发而不可收拾。

四、自卑、冷漠的心理。

不可否认,来自农村、家境贫困的学生要比家庭富裕的学生遭遇更多的磨难和挫折,城里人歧视农村人,富人歧视穷人似乎是国民不变的心态。在大学校园里,贫困学生、农村学生被歧视而压抑的心情有谁知晓。而这样常常会给那些贫困学生造成一种自卑的心态。

自卑情结是由长期深刻的挫折感所形成的,根植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次。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来讲,更容易形成对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冷漠。具有自卑情结的人要改变自己的状况,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将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获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得到社会肯定,从而超越自卑;另一种途径是用非法手段,当由自卑情结而造成的紧张焦虑不能再控制时,可能以一股非常大的破坏力喷发而出,演化为犯罪。美国教育界的一些人士认为,长期处于自卑和愤怒中的青少年缺乏师长的关注,往往会由叛逆心理发展为崇尚暴力。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主要由于马加爵家境贫困,个性孤僻,长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淡漠,形成其自卑、封闭、冷漠的性格,旦夕发作就如火山爆发,造成连杀四人的血案。

五、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

所谓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正是阻挡个体客观认知他人与正确把握社会规范的一个心理问题。马晓明杀亲则是一例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案件。

马晓明退学的事情,告诉父母怕其失望,不告诉但学校处理结果已经出来,心情极度矛盾的情况下先想到自杀,继而又担心自杀会引起家人的伤心,干脆采取这种一了百了的极端方式以求解脱。从表面上看,马晓明始终想到自己的家人,一直替他人着想。但他仅仅按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不能真正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社会角度来分析问题和处理困难。

他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认知方式同样是自我中心,因为对他人与社会规范的真正理解,不仅仅是替他人着想,更重要的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大学生中暴露出的犯罪心理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去预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策略:

一、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大学生离开家乡,往往不能适应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学习,学习压力重,心理负担也比较大。另外,大学生们又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但同时对自己的各方面普遍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值,当现实与期望值达不到统一,也就是说当出现个人挫折时,往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心理咨询机构给予及时有效的咨询和帮助,帮助他们解除压抑,发泄积怨,释放不。

满,矫正不良的思想苗头,引导他们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同时,大学生们也要抛开偏见,不要认为进了咨询室就是心理有毛病或有精神病,要善于求助咨询老师,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宣泄。

二、建议增设心理学课程,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犯罪动机形成于人的心理,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豁达的进取精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针对许多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建议高校开设心理学公共课,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并由此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自我矫正方法,驾驭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稳定的自我控制机制。

从而使他们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增强心理防范能力,消除攻击性,遇事三思而后行,冷静、机智地对待、处理、化解矛盾,消除危机。另外,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和训练。适度的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基础,但不能忽略别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

要与人为善,遇事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作为培育高等人才的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应实施学生辅导员进驻公寓的制度。学生辅导员进驻公寓,拉近师生的距离,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和他们谈心,对一些思想容易走极端的同学给予重点关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要迅速向系、学校有关部门反映,把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另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消费等观念上,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的教育。消除极端个人主。

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并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要注意发现校园中的闪光点,使大学生从具体的范例中受到感染,从而学习效仿。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活动,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一个有革命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和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受到良好风气的熏陶和感染,把良好的传统道德和民族文化变。

成自身的内在素质。因此,要加强对校报和广播电台的引导,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关心学生社团的工作,帮助他们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

体育活动;针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精力旺盛,有强烈娱乐需求的特点,要借鉴“大禹治水”的经验,采用疏而不堵的方法,加大对校园文娱、体育设施的投入,让其有地点、有条件去娱乐,将其剩余精力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尽情释放其青春激情。

五、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父母首先要在各个方面做出表率,作子女的楷模。

要努力协调家庭中的各种关系,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为子女营造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家长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子女的学分上,还要注意子女的全面发展,多鼓励,少训斥,培养其自信心。对子。

女的违纪违法行为,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溺爱子女,要多加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问题,我们只停留在认识上和只靠学校单独运作还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紧密配合。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于大学生犯罪的综合治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1]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文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2,(5)110

当前高校青年学生犯罪心理探析。

柳文陈郝昭向勇。

一、高校青年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所谓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世界观、信念、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等等。各种犯罪心理因素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结构的形式,即犯罪心理结构,存在于犯罪人头脑中。

奥地利犯罪心理学家杜立奥说过:“人的社会性缺陷是产生犯罪心理的根源。”换句话说,社会环境是导致高校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间接诱因。

它可概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类。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从其对高校青年学生身心作用的主体及方式来看,可分为人力因素和非人力因素。非人力因素即非个体所为的既成现实的因素。

对于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来说,它主要包括:

1、社会发展促使性机能旱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得到相应改善,营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使得今天高校青年学生的生理成熟较之父辈要提前两年左右;同样,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它们又相应地得到父辈更多的关怀甚至溺爱,这反而使得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成熟期相应推迟,这种身心成熟的反差性,势必会给当今高校青年学生带来行为意识上的困惑,进而导致法律制约性攻击行为的增加。

2、外来生活方式及不良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频繁,一些堕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乘虚而入,毒害广大高校青年学生,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高校青年学生的毒品犯罪问题。“广州市曾在所辖或代管的八区四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吸毒问题调查,共摸查出本市吸毒人员7876人,在25岁以下的l357人当中,高校青年学生占31.

3%”。此外,充斥着暴力、色情、恐怖和封建余毒的不良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也尤突出。它们会利用一些高校青年学生意志薄弱的心理特点,驱动他们的低级需要,使其感官欲望无限制发展,一定条件下将冲破社会道德和约束而走上犯罪道路。

法律心理学

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称法制心理学。它是介于法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法律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 它最初是以研究人的违法犯罪心理为起点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们的著述中涉及到犯罪的心理原因 犯罪者的个性特点 犯罪者的行为表现等与法律心...

法律心理学作业

法律心理学 作业题参 绪论 一 什么是法律心理学。答 广义的法律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行为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狭义的法律心理学是指研究刑事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二 法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 广义的法律心理学主要研究刑事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 民事法律行为的心理学问题 行政法...

法律心理学教案

08心理1w 08232107 刘翠英。一教学内容和课时。由张明主编的走向歧途的心灵 犯罪心理学的第二章之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犯罪生物学理论和犯罪心理学理论 课时 2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 2.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理论能够清晰他们各自的生物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