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离线作业

发布 2020-02-28 03:01:28 阅读 1563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解答。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视觉适应:

答: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有时也指这一过程达到的最终状态。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视细胞或神经活动的重新调整,瞳孔的变化及明视觉与暗视觉功能的转换。

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分钟到半小时。频繁的视觉适应会导致视觉迅速疲劳。

2.诱因:答:诱因(incentive)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

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驱力。内驱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动机因素是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外部的动机因素是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3.辐合:答:因为地面加热作用,造成气层不稳定以及高原上盛行的低涡、切变线等天气系统造成系统性的运动称为辐合上升运动。

4.定势:答: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2.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

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3. 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顺利地解决。

4.认知策略: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策略。

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不仅知识结构不同,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也不同。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大量 “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同时,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5.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充分表明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6.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

7.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也似乎与定势有关。一个人开始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成功,走到了一条不通的死胡同后,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人就能用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探索,结果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酝酿效应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以来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8.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具有很大作用。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

9.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简述语言产生的阶段。

答:1.弗朗琴(fromkim)语言产生的七阶段:即选择需要表达的意思、为分句选择句法结构、把内容插入句法结构中、指定出词的词法形式、指定出分句的音素、选择运动要求和发出分句。

2.马蒂斯(moates,1980)选择意义阶段、句法结构阶段、产生语音阶段、运动阶段。

3.安德森(anderson,1980)三阶段模型:构造阶段、转化阶段、执行阶段。

4.德尔(dell,1986)语言产生包括语义、句法、语法、语素四种不同的加工水平。语义水平的加工是确定要表达的意义;句法水平的加工是为词语选择适当的句法结构;语素水平的加工包括确定名词单复数以及动词时态等过程;语音水平的加工包括提取语音和发出语音等过程。

德尔认为这四种水平的加工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5.勒韦(levlelt,1989)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概念化阶段、公式化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选词表义,确定词汇的句法特征;确定词汇的语音)、发音阶段。

3、动机的特征。

答: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自古以来,各门学科都在寻求解释产生行为和思想的原因,尽管对动机的定义众说纷坛,但对存在的动机现象和动机的作用是公认的。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例如,因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优良成绩而勤奋学习,为受到他人赞扬而尽力做好工作。摄食活动、勤奋学习、尽力做好工作的行动分别由饥饿、获得优良成绩、受到他人赞扬的动机所驱动。

2.方向性:动机不仅引起行动,也使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人们在饥饿时趋向食物而不是游戏机;具有追求成就和成功结果的人们总是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向困难挑战,决不知难而退。人们在相同的活动中,由于动机不同会产生行为的差异,例如,两个学生都喜欢吃甜食,其中的一人由于要**,因而拒绝吃糖果和冰滨淋。

3.强度:动机在发动行为和引导行为方向的同时,也能确定行为的强度。

人们在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强度,这是很明显的。例如,两位学生都要参加考试,甲生急忙地走进教室,坐下之后立即打开笔记本,快速地翻阅,直到教师开始发考卷时才合上本子;乙生则不慌不忙地在教室的座位上坐下后,也像大家一样打开笔记本,但视线却来回扫视着周围同学和教师的动静,几乎没有看本子上的内容。由此可见,甲生的考试行为反应明显地比乙生要强烈。

4、当代心理学的观点。

答:百家争鸣的多元化观点,科学心理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形成了多元化的观点。可以说任选一个心理学的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进行研究。

以下简介七个几乎涵盖一切研究角度的心理学的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生物学的观点是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认为,脑是我们思维,理解,看见,听见,分辨美丑、善恶的原因,而现代神经生理学已经清楚地知道脑的活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了。

人脑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结构,约有120亿个神经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着纷繁芜杂的联系。目前所了解到的脑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对动物和脑疾患者的研究。因此,单凭生物学观点来建构心理学理念,会有很大的片面性。

2)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的观点始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这是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心理深层的潜意识才是精神活动原主体,支配着人类的很多行为,而不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理性的理由。

对“性本能”的强调也是弗洛伊德的惊人观点。他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源于追求性满足的无意识,而精神病则是性欲过分受到压抑的结果。他对人性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和动物总是受到基本本能---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驱使,而人类不断地与控制与控制本能的社会力量相对抗。

3)行为主义的观点:2023年,华生发表的题“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被看做“行为主义者的宣言”,表明了行为的观点:把人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关系。

华生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他主张只有从可观察到的、可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客观科学。严格来说,行为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不做考虑,但是由于心理与行为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考虑心理活动只研究行为显然不能提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纯粹研究行为的取向并不能全面地提示心理学的规律。

4)认知的观点:认知的观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现代的认知观点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是把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现代心理学中,认知的观点在人类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情绪和心理**等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心理学》离线作业

心里学 离线作业。一 简答题 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 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无谓的限制。2 简述语言产生的阶段。答 选择意义阶段句法结构产生阶段产生语言的阶段运动阶段。3 动机的特征。答 动力性方向性强度性持久性隐蔽性。4 当代心理学的观点。答 生物学的观点心理动...

心理学离线作业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心理学 姓名 胡东明。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 1 差别预限。答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2 语言生成。答 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3 自我效能感。答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

心理学离线作业

2014年春季 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一 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0分 1 差别预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2 语言生成 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3 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