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内能

发布 2020-02-24 04:44:28 阅读 2897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内能》教学设计案。

实验中学魏兰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分子热运动,比热容,重点是内能、热量的计算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和比热容的影响因素。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内容。

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对于比热容理解有困难。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课件展示、实验、**、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四、过程设计(一).课程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

“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二).内容教学。

1)直接引入课题复习(多**展示)。

2)学生交流知识点的内容并找出重点进行记忆。

3)回归课本,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本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及重点并联系实际拓展。

4)结合复习的内容进行习题训练。(5)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6)学生总结学到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热量计算公式。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4 内能 内能利用 章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 1 准确理解分子间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2 通过小组合作 熟练掌握 分子运动的方法。3 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习重点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学习难点 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预习检测 1.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内能学案

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 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学习重点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学习难点 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预习检测 1.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分子间有 分子在不停的做 2.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

九年级物理初中《内能与热机》单元复习

4 能量转化 压缩冲程把转化为 做功冲程把转化成 3 热机效率。1 热值 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是燃料的一种 2 热机效率 热机转变为的能量与燃料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一 填空题。1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2 热传递的条件是热传递的方式有对流 辐射。3 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