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新课标地理卷分析

发布 2020-02-05 01:13:28 阅读 8944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分析。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从命题形式、设问上与2024年高考试题保持相对一致,材料选取简洁大方,生产生活性强,体现了生活化地理的理念,同时又突出了新材料、新情景(7-9),考察考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设问角度具体,命题意图直观又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试卷稳中有变。

一、选择题分析: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选择题以自然地理(选择题题)为主,而往年基本上选择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数量比为6:5。也就是说,选择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数量并不固定,但自然地理居多。

本试题选择题的难易程度分配基本上从易到难。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增强学生完成地理试题的信心。选择题题材的选择都从现实从来,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某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选择题题考察的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比如选择题第1题,无非考察了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丰富的地区;第4题考察了铁路选线与地形的关系,实质考察的是等值线相关知识;第6题考察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选择题题纯碎考察了学生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考察了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

其中第题,完全是对材料中的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选择题题并没有考察明确的地理知识,仅仅是对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文字、图形、图表等内容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而获得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考察。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分析:

非选择题必考题依然是“一个中国,一个世界”,即分别从中国和世界选择一个区域或局部地区,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罗列相关地理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说明、简述或提出问题解决措施。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开放性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条件开放:给出问题的结论,让考生们分析结论成立应具备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是唯一的。

2)结论开放:给出问题的条件,让考生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而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特征。

3)策略开放:一般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唯一或解决问题路径不唯一的试题。

4)观点开放:针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便可。

今年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形式没变。即“针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便可”。

三、非选择题选考题分析:

非选择题选考题的命题模式和答题方法技巧没任何变化,可以说是地理试题中的“送分题”,学生一定要抓住机会。要注意到选考题的出题题材多来自我国某地区,而且是相对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

四、“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的启示:

对打过“题海战”师生来说,浏览了“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后,发现好多题目有我们做过习题的影子。如:

选择题1~3题的图与(2010·天津文综)13题中的图很相似:

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选择题1~3题图)

2010·天津文综综合题13题图)

注意:两次考试试题**现的图很相似,但图出现的地点,命题形式不同。

综合题36题第(4)题与下面平时模考题: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下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202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完成下列两题:

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b】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d】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上面这道题对我们完成综合题36题第(4)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综合题36题与(2013·全国新课标ⅱ)36题很相似,但大家不要“高兴过早”:

2013全国新课标ⅱ)36.(22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参***】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注意:虽然(2014·全国新课标ⅰ)36题与(2013·全国新课标ⅱ)36题问题很相似,但要注意类似问题出现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完全不同。如果学生用(2013·全国新课标ⅱ)36题的答题方法,“全盘照搬”来完成(2014·全国新课标ⅰ)36题,肯定得不到高分。

要看到(2014·全国新课标ⅰ)36题第(4)题参***明确标明“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而(2013·全国新课标ⅱ)36题第(3)题参*****现下面一句话“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启示:高考肯定都是原创题,所谓的原创并不是“题目的陌生”,其或多或少有我们已经见过题目的影子。只不过题目出现的地点,命题的形式不同而已。

但因为题目出现的地点不同,所以我们在答题时一定要谨慎小心。我们可以模仿做过的题目的方法来完成高考题,但不能“全盘照搬”。高考问题出错的原因,大多数还是因为“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不够。

五、总结:高三一轮复课重在基础。高考考什么,怎样考,谁都不知道,“所谓来自专家的**”仅仅是心理的安慰,但高考命题重在基础和学生的能力的考察一直没变。

一轮复课一定要从基础入手,稳扎稳打。确保一轮复课不被平时的“无数”模考所冲击是高考胜败的关键。

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必须注意培养。对于数学那么难的计算学生都能完成,但对于地理试题中简单的“加减乘除”学生却很害怕而失分。平时教学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

从心理和行动上出发,即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告诉学生“地理计算”比“数学计算”简单多了;并从简单题目出手循序渐进进行学生“地理计算”能力的提高。

年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分析

2010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 地理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领会到基础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进行了大范围的基础教育改革。我国也开展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对高考试题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教育部1999年发布 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

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教学建议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 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教学建议。作者 何兴福。知音励志 教育版 2016年第03期。摘要2016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原有的新课标全国卷 和新课标全国卷 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新课标全国卷 这将成为我们今后高考地理复习备考急需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高考地理新课...

2019届全国新课标卷地理部分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 地理部分。说明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本试卷分第 卷 选择题 和第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 卷。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 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