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一单元教材分析

发布 2024-04-09 21:35:12 阅读 4829

单元教材分析——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和前后联系。

本单元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一年级认识了图形的基础上,要在认识了厘米(单位:cm)和米(单位:

m)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把长度量化,再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学会画固定长度的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内容分析。

例1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古人曾用身体的一部分,如:“庹(tuǒ)”拃(zhǎ)”脚长”作为测量长度的“长度单位”。

不同人测得结果的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贴近生活,还原实际。例2则介绍了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

直尺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让学生用手比较,实际物体比较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如:田字格和图钉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还让学生了解厘米可以用“cm”的符号表示,以及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例3教学用尺子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学时应该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直尺的边缘要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例4先认识米尺和再认识米。让一个学生来测量黑板的长度,不仅巩固上节课的知识,还让学生体验到这样重复的测量很不方便,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而自然引出米尺。通过观察米尺,比划米尺,认识一米大约有小朋友手臂张开那么长,对米形成初步抽象印象。

了解米可用“m”的符号表示。

例5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通过观察米尺,数出一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得出米与厘米的关系。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例6认识线段。“一根拉直的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然后利用学生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知道这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深层感知线段是“直的”的特点,同时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

总结线段共同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接着动手用尺子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

(斜着的线段,表示只要符合线段的特点,跟方向是无关的,以此培养学生变换思维。)

例7则是借助直尺按要求画出线段(限整厘米数),这可以让学生与前面的测量长度联系起来。测量时一般以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边,画线段时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例8安排的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目的是利用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与米的长度表象,来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以及可以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进行估测,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例第二课时:例第三课时:例7第四课时:例8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会根据物体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cm”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2课时。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第3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第4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练习二的习题分析。

这部分习题主要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和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通过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算法,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形成技能学会解决这类的问题。

第1题通过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训练小学生竖式运算;第2题则是横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训练小学生口算能力;第3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题都是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考察。第4题是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考察,第5题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改错的能力;第6题也是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

第4—6题练习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第7和10题练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与不进位加法。

第8题练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运算,然后比较大小,以及对数感和心算的培养。

第9题练习学生的逆向思维,不同的两个加数得到相同的结果,激发学生探索两个加数个位与十位的关系。

第11题练习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1)考察两位数和两位数不进位加法;(2)考察学生对数的搭配组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3)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人教版二下第一单元统计有两个例题 一个练习。例1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感受数据蕴涵的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测。例2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能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 一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 每份同样多 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 平均分 的概念 例1 通过例2例3让学生充分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建立起 平均分 的概念。在这里,教材非常注重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画线 圈一圈等的方式,表示分的过程,同时又突出平均分结果的...

数学二年级下教材分析

数学二年级下。教材分析 要点 教材总体说明。一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共8个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3个数学文化,其教学内容如下表 各单元及各节目录一览表。注 本册教科书共设计单元主题图4幅,课堂活动32个,练习17个,2个单元的整理与复习,1个总复习,3个数学文化。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