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来自《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秋天》一课。本课由三节诗组成,内容精粹,容量较大,画面感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图景贯穿起来,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②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教法选择】
引导、解读、指导。【学法指导】
吟读、品味、领悟,联想、比较、感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和投影机、粉笔等设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
1.课件展示家乡秋景图。导语:看到这些**大家有什么联想?
(让学生联想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秋天是千姿百态的。
)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板书课题),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2、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授新、一)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要求: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1)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ò)栖(qī)息鳊(b1ān)鱼乌桕(jiù)寥(liáo)阔。
蟋蟀(xīshuài)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乌桕:桕树。树叶秋天变红。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清洌:水清。梦寐:睡梦。
3、检查划分诗歌节奏,熟悉诗歌内容情况。
1)方法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2)《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1.学生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冷雾、白霜、乌桕叶”——秋色。“蟋蟀声”、溪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声。“稻香、瓜果、青鳊鱼、竹篱、”—秋实。
“农家、渔船、草野、牧羊女”——秋图。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味。(1)伐木丁丁地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穗稻谷的镰刀”,语言就显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引导学生畅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
“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共同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节诗拟个标题,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1、引导归纳标题、图画:
1)秋天在农家里。图画——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2)秋天在渔船上。
图画——淡雅朦脆的渔夫晨归图。(3)秋天在牧羊女眼里。图画——寥阔空远的少女思恋图。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引导小结: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声**在山谷里;稻田里农夫刚放下割稻的镰刀,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田野里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发散出稻香的气息;果林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果农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进背篓里,带回家去,将丰收的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2)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渔人却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
船篷上洒满白霜,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怎不见了那夏日里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引导小结: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掌握了重点词语,品味了诗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诗还要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业。1.学会生字、新词,品味诗歌语言。2、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作文:秋天在**?四、板书。
秋天何其芳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少女思恋图。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反复的吟读、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在熟练掌握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歌内涵,深刻感受其丰富的意蕴,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体的教育教学价值。这首诗歌语言凝练形象,在教学中,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新诗鉴赏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天路教案1语文S版
4天路。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在互联网上都找不到本文的原文,教学设计网上也只能找到一篇,第一次是收录在被北师大版教材。课文与其它文章不同,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屈塬作词 印青作曲 歌唱家韩红演唱的 天路 歌词,第二部分为 青藏铁路简介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铁路。天路 介绍了青藏...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天路教案1语文S版
4天路。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在互联网上都找不到本文的原文,教学设计网上也只能找到一篇,第一次是收录在被北师大版教材。课文与其它文章不同,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屈塬作词 印青作曲 歌唱家韩红演唱的 天路 歌词,第二部分为 青藏铁路简介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青藏铁路。天路 介绍了青藏...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识字1教学目标。1 主动识记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词语背后的美,并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再现这些词语 培养积累词语 收集词语的兴趣和习惯。教学过程。一 导入。秋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仔细观察过吗?秋天是什么样的?生自由汇报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