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的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枝叶,也可能会说葡萄可以按顺序学习)
1)看图理解“茂密”。
2)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引导学生创造“凉快”、“凉爽”、“舒服”等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快抬头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读书上的句子,看看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
1)**感受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
2)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
3)课件演示“一大串”,同时悟出“一大串一大串”之意。
小结:这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
(4)“我”摘下最甜、最美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是怎么吃?
5)请送给老乡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也好!(热情好客)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5、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
二)、学习第三段。
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看看阴房是什么样。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把感受到的讲讲根据学生的感悟板书:色鲜味甜)
五、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你们喜欢“葡萄沟”这个地方吗?为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参观游览的真开心。就要离开葡萄沟了,你有什么话要对新疆老乡说?
六、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夸夸自己的家乡,收集家乡的资料。
板书:11.葡萄沟。
出产水果品种多。
葡萄五光十色。
葡萄干色鲜味甜。
老乡热情好客真是个好地方。
12.《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青蛙和小鸟的故事。
二、新授(**动画)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课题是什么?(坐进观天)
生字组词:沿(沿着)(边沿)
答(回答)(答案)
渴(口渴)(渴了)
喝(喝茶)(喝水)
话(说话)(讲话)
弄(弄错)(弄堂)
错(犯错)(错误)
际(边际)(国际)
哪(**)(哪边)
抬(抬头)(抬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3、检查朗读情况。游戏识字。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本课要写的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分析识记字形。
3、练习写字,重点指导难记易错字。
4、给生字组词。
五、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
二、合作**,精读课文。
1、青蛙坐在井里干什么?
小鸟从**飞来?(小鸟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井沿就是井的边。
2、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一边听一边看看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第一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二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三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青蛙小鸟对话。
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
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你知道“大话”是什么意思吗?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那小鸟呢?(指读)
你们知道“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那你们还能举例子说说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草原。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认真的进行练习,讨论谁的说法对。
师:看来我们一致同意小鸟的看法,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生回答)因为青蛙生活在黑暗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很小。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把书本卷起来看天花板,看到的天花板有多大?小圆点。
现在把书拿开看天花板有多大?很大。是什么挡住了我们的视线。
纸筒。那是什么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井壁。
为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就少,见识也少。
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因为小鸟飞在天上,看到的东西多,见识广。
但是青蛙总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青蛙和小鸟争论的结果是什么?青蛙和小鸟第三次对话。(生齐读)
青蛙为什么笑了,它笑的对不对?青蛙自以为是,相信自己是对的,小鸟说的是错的,它在嘲笑小鸟。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它笑什么,它是怎样帮助青蛙的?
读小鸟的话。现在谁把他们的三次对话表演出来?看看谁最棒。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三、拓展:想一想: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会看见什么?
四、全课总结:
演一演“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板书:
12坐井观天。
小鸟见多识广青蛙见识短浅。
13.寒号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会写8个生字。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揭题。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2.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读一读划出的生字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
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复习生字词。
2.读文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看出寒号鸟懒惰,寒号鸟不听劝告,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9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9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如果寒号鸟也做窝会是怎样的?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寒号鸟。
懒惰勤劳。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夏官营美丰实验学校教案。年级二年级科目语文单元名称原始教案。第六单元主备姓名金兰芳。修订教案。识字六。一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二课题 识字六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9个生字。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四学习重点 识字。学习难点 较流利地朗读五学习准备 磁带。六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识字 6 教学目标 1 学会 8个生字和 10个生词。会认9个生字。2 学会8组反义词。3 让学生在反义词的训练中受到启发。教学重难点 1 生字词的掌握。2 反义词的训练。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首歌唱得真...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课时教学计划。一 单元教学内容 识字6 22窗前的气球 23假如 24日记两则 25古诗两首 语文园地6 教材内容分析 这组教材以 关爱他人 为专题,是进 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的一组好教材。识字6 以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爱憎分明。窗前的气球 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假如 表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