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教案

发布 2024-03-27 11:35:13 阅读 339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

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生2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呀!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

夜书所见教案让孩子们课前完成三个预习作业:1、思考: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

有什么强烈的感受。2、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同学们说说对秋天有哪些认识。3、现在已过中秋,到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写写在寻找的过程中的特别感受。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小黑板及录音机。(**: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到外地做过客吗!在别人家里做客的心情怎样!

生回答。师:这就叫做做客的心情,一种思念家乡、思念自己的家园的心情,简称“客情”。

2、一年有四季,那么在什么样的季节出远门,最容易促使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呢!为什么!说说寻找到了那些秋天的足迹,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包括你听到的、闻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收藏到的,都可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宋代诗人叶绍翁怎样来描写他秋天客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4、齐读题。

师:谁能跟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书”、“所见”的含义。

谁完整地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再齐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猜猜看,秋天的夜晚,诗人可能看到了听到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看图,哪些地方猜中了!诗人还看见了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自由默读课文,看看使人究竟是怎么写的。

4、师出示生字卡:萧萧、梧叶、促织,让生拼读。

指导“促”、“深”的写法。

5、这首诗的左下角有注释,注释就是注出解释,它是帮我们理解生字词的,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现在请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谁先能弄懂全诗的大意。

6、生自由读、讨论。

7、这首诗都能读通了吗!谁来读一读。有谁能背出来吗!

同桌互相背诗,看能背出的有多少。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首诗。

诗人在夜里到都看到听到了些什么!先读前两句,认真读仔细想,在重点的词语下画一横,想好了举手。说说诗人在这两句写了些什么。

2、读前两句诗,指名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3、正在诗人思乡之情无处排解之时,接下来诗人又发现了什么呢!

指导学生看图,看注释,读后两句,画记重点词。

”、“挑”)

4、读了这两句,你们高兴吗!为什么!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呢!在这秋天的夜里忽然发现远处篱笆下儿童捉促织时提的灯火,他会高兴吗!

师:为什么!他可能进一步的又想到些什么!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为了全诗的中心词,整首诗都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的感受这种深切的感情,把全诗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5、生自由朗读。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并及时地反馈学生中读法不当的地方,让大家帮忙思考应该怎样读好。师适时可示范一下:你看是这样读的吗!

6、再读全诗。师和生一齐读。

7、回顾所学过的《静夜思》,背一背。

明月为什么会促使李白思念他的家乡呢!

这就叫做联想。萧萧梧声、江上的秋风同样也使得叶绍翁动了客情,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能猜出这个成语。触景生情是诗人写作的根本。

8、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当天诗人内心的内心世界好吗!师带领学生走入诗人内心去领会这种感情(配乐解读):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睡吧,又睡不着。

秋风萧萧的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呀,让他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诗人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想越睡不着,兴奋,活像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忽然,几个浪头相互碰撞,“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雪白的浪花。

此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呢!就写下了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名为《夜书所见》。

9、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饱含感情地把这首诗诵读一遍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

9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总课时29 10月20日 8周二。教学内容 夜书所见。教学目标 1 认识 促 深 两个字。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的字词,诗句的含义。教学准备 写有古诗的小黑板。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法。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书法教案第9课捺

第9课捺。教学目的 1 了解捺有斜捺 平捺之分捺的写法。2 学习斜捺和平捺的用笔方法,捺的写法体会不同。3 练习书写带有捺笔的几个字。教学重点 1 了解斜捺 平捺的形态特点。2 通过练习体会斜捺 平捺运笔的不同捺的写法。教学准备 笔 墨 纸 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 导入。1 小结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复习...

三年级下册第9课 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济宁市兖州区薛庙小学。董树卫。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 和 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 战国策 是两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选自 战国策 魏策四 亡羊补牢 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