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 统编版

发布 2024-03-23 02:10:11 阅读 1692

6.将相和。

教学目标。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难点。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善于打仗。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3.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2)给文章列小标题。2.交流,完成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矛盾点,抓住**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读议结合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2.讨论交流:蔺相如是真的要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3.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4.通过这个小故事,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畏**机智勇敢)5.

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该不该升官?二、读演结合学习“渑池会”部分。

1.自读“渑池会”这个故事,想一想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蔺相如又为什么以死威胁秦王?

2.从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3.想象一下蔺相如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秦王的神态、动作,以及大家的表现。然后再来演一演。

4.思考一下,“渑池会”与“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之间有联系吗?三、读写结合学习“负荆请罪”

1.廉颇不服气的原因我们找到了,那为什么蔺相如每次都要躲着呢?2.从中你又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3.廉颇最后决定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4.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故事有联系吗?谁来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导学案设计

6将相和导学案设计。课题。将相和。课型。新授课。1.会认 璧 臣 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强 划 削 会写 召 臣 等12个字,会写 无。教学目标。价之宝 召集 等15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案例 人教部编 统编版

6.将相和 教学案例。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课文 将相和 是本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可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篇课文是由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三个小事件组成的,每个小故事都有着矛盾的发生 发展和结构,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连。二 设计理念。根据 课程标准 中对高年级段的阅读...

2024年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二

6.将相和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 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 教学重 难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 将相和 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