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1 白鹭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发布 2024-03-11 23:15:11 阅读 1134

2019年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一练 1.白鹭。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嗜好(shì) b.粉黛(dài) c.嫌疑(xán) d.嵌入(qiàn)

2.看拼音,写词语。

pèi hé gū dú jìng xiá ēn huì yùn wèi

3.选字组词。

嫌歉赚谦] (弃 ( 钱 ( 虚道( )

稍梢哨捎] (息 ( 带望( )树( )

4.对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澄:清明,清澈b.适宜:合适,相宜。

c.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d.嗜好:不良的爱好。

5.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句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精巧 ②精致 ③悠然 ④怡然 ⑤安然 ⑥安稳。

1)故宫钟表馆里有许多设计( )造型美观的钟表。

2)窗外,碧空如洗,几朵白云( )飘过。

3)为了将功补过,他主动申请去山里工作,以求得心里能够( )一些。

a.①③b.②④c.①③d.②④

6.读句子,完成练习。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你觉得作者认为白鹭真的是在“望哨”吗?结合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句话把白鹭比作___这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写出了白鹭___的特点,赞美了白鹭的美。

7.课文综合回顾。

白鹭》是著名作家___写的一篇___课文首先指出白鹭是再从两方面描写白鹭的精巧;接着描绘了三幅画面,体现了白鹭的韵味;最后总结全文,点明白鹭是。

8.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用“ ”画出选文的中心句。

2)选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白鹭的颜色和身段都很适宜?在正确选项后面打“√”

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的身体结构( )

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它的常见( )

3)下列选项中与画“__的句子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恰到好处 b.恰如其分 c.不温不火。

4)结合课文,下列哪些词语能形容白鹭呢?(

朴素 ②高贵 ③华丽 ④平凡 ⑤高洁。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③

5)本文要赞美的是白鹭,为何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鹤、朱鹭、苍鹭的描述?

9.小练笔。

课文从两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精巧。请仿照课文写法,抓住一两个方面简要描述一种小动物,突出它的特点。

10.给下列描写白鹭的诗词句选择对应的情感。

a.赞美自然,向往闲适生活 b.抒发凄凉、孤寂的感慨 c.歌颂高洁的品格。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3)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第一单元。1白鹭。

1.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字音的考查。“嫌”是三拼音节,应读“xián”。本题选c。

2.答案配合孤独镜匣恩惠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需要先读准音节,确定字形,再书写。注意“配”字右半部分是“己”不是“已”,“孤”字右半部分是“瓜”不是“爪”。

3.答案嫌赚谦歉稍捎哨梢。

解析本题考查形近字辨析。区分形近字要明白字的意思,字的意思可以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来理解。如“嫌、赚、谦、歉”这几个字都有“兼”,但形旁不同,因此意思也不同。

“嫌”是女字旁,有“厌恶,不满意”的意思;“赚”是贝字旁,跟钱财有关,有“获得利益,收获”的意思;“谦”指“谦虚”;“歉”字采用“欠”作偏旁,有“对不住人的心情”的意思。知道了这些,选字就比较容易了。另一组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选择。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平时要多积累词语,记住它们的意思,并恰当地运用。“嗜好”的意思是“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爱好”。

d项把“嗜好”解释为“不良的爱好”是不准确的。其他三项解释均正确。本题选d。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第(1)句,“精巧”与“精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巧妙”,后者强调“细致”。联系后文“美观”的语境可知,钟表设计显然更侧重于“巧妙”。

第(2)句,白云飘在空中,样子很悠闲,所以填“悠然”。“怡然”形容喜悦。第(3)句,“安然”多形容内心的平静、安定,“安稳”多形容环境、举止等平静、安定。

联系句中“以求得心里”可知,这里应该选“安然”。把所选词的序号依次排列即可得出答案。本题选a。

6.(1)答案不是。从最后一句话中可以体会出里面隐含着作者的否定意见,且“悠然”与“望哨”的行为不符。这里表现了作者对白鹭悠然自得的美的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时,要结合重点词和重点句来分析。“悠然”一词写出了白鹭悠闲自得的样子,“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是作者的疑问,暗含着作者否定的态度。

再结合白鹭的行为,就能明白白鹭不是在“望哨”,而是在悠闲地生活。

2)答案散文诗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句话属于比喻中的暗喻,比喻词是“是”。作者把白鹭比作一首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美了白鹭的美。

7.答案郭沫若散文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钓鱼 ‘望哨’ 低飞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练习。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可知作者是郭沫若。

通读全文,根据写作方式能判断出课文的文体是散文。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可知,作者是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两方面来写白鹭的精巧的。从第六到第八自然段可以知道,作者描绘了钓鱼图、“望哨”图和低飞图,这三幅图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知道,课文是以“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来总结白鹭的。

8.(1)答案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解析本题考查找中心句的能力。仔细阅读这几段话可知,第二自然段讲的是白鹭的身段,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白鹭的色彩和身形,由此可见这些段落都是围绕着第一自然段“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这几个段落的中心句。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这几段话都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第二自然段把白鹭跟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了白鹭的精巧;第四自然段抓住白鹭的蓑毛、结构、长喙、脚来写它的精巧。第三自然段写白鹭的常见不能表现它的“适宜”。本题选①②③

3)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画“ ”的句子写出了白鹭恰到好处而又独特的美,照应了上文的“适宜”。成语“不温不火”的意思是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与句意不符,其他两项均有“适宜”的意思。

本题选c。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从课文中可知,白鹭的色素搭配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色彩;白鹭的常见突出了它的平凡;白鹭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它的高洁。本题选a。

5)答案示例:通过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对比,更衬托出白鹭形体的“适宜”及其自然美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目的是借体型大一点儿的白鹤、朱鹭、苍鹭,来衬托白鹭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的“适宜”和“独特”的自然美。

9.答案示例:狗的警惕性非同寻常。它有一个特别灵敏的鼻子,能闻到很远的东西的气息,吃食物时,它通常先低下头闻一闻才吃。

它还有一对灵敏的耳朵,每当听到特别的声音,总会竖起来认真地听。因此,人们养它来看大门。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写话能力。本题既是对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表达方式的迁移训练。学习课文时,要领会抓住一两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文抓住了白鹭的“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这两个方面来写它的精巧。在练笔时,只要能围绕小动物的一个特点,抓住一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就可以了。

10.答案 (1)a (2)c (3)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句表达的情感的理解。第(1)题,通过描绘白鹭飞行、桃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闲适自然的生活态度,因此选a;第(2)题,“最高格”体现了白鹭的品格特点,“众禽喧呼独凝寂”也表现了白鹭宁静自守、洁身自好的特点,因此选c;第(3)题,“明”“寒”表现了孤冷、凄清的景物特点,因此选b。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白鹭》教学设计教案

1.白鹭。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 会正确读写词语。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 了解白鹭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4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准确生动。5 了解作者开头和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白鹭》

1白鹭。一 说教材。一 教材分析。白鹭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学者郭沫若。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美 和谐美 神态美和动感美。揭示了白鹭平凡 朴素而高洁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白鹭,赞美白鹭的思想感情。本课是本年级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 借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课优美的句子和...

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教学设计

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上册 1.白鹭。教学目标 1.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认识 鹭 嫌 喙 黛 嵌 匣 嗜 8个字,会写 宜 鹤 嫌 朱 嵌 框 匣 哨 恩 韵 10个字,掌握 精巧 配合 身段 等18个词语。3.学习理解词义的常见方法 借助 联系上下文 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