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其实践反思。
李塔汇学校金枫。
教学内容:上海市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p59-60例1、例2.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探索并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合理归纳、分析的能力,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 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怎么算的?)表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2、 小胖、小巧在玩搭积木的游戏,他们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积木块拼搭成了许多立体图形,仔细看一看,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原来的每一块小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发生变化了吗?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原来每一块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情况:把许多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二、 自主**,发现规律。
一)**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在一起表面积的变化。
1、 出示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12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2、 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
减少了多少?我们可以也像老师一样把2个小正方体拼拼看。减少了哪几个面的面积?
现在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发现结论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反馈:
(1)你们发现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为什么?(利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计算)
(2)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有2个面重合在一起,所以它的表面积就比原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这样的2个面的面积。1个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所以减少了2平方厘米。
12-2=10平方厘米。
3)谁来指一指,减少了哪2个面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脑子里直观想象一下。
4)我们把2个面重合的部分叫做拼接处。
5)小结:把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重合在一起,所以表面积就减少了,减少的面的面积就是拼接处这2个面的面积。
6)经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把2个小正方体拼在一起,只需要拼几次?拼接处有几处?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也就是减少了几平方厘米?
二)谈究多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
1、如果继续这样拼下去,3个、4个、5个,甚至更多个小正方体拼在一起,表面积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个变化当中是否蕴含着什么规律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分别用3个、4个、5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算一算,并且一边拼一边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当中。
1)完成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个变化当中是否蕴含着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跟同桌小声说一说。
2)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3个小正方体拼成一排的情况?
要把它们拼成一排,需要拼几次?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用3个小正方体拼成一排,原来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3)4个小正方体拼成一排呢?5个小正方体拼成一排呢?
4)如果要用20个小正方体拼成一排呢?你能得出结论吗?
5)如果是25个小正方体呢?
6)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拼就得出了结论,谁来说一下你的答案?也就是说通过刚才的拼接,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拼接处=正方体的个数-1;每拼一次就减少2个面;)
2、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正方体的个数,你还能完成这个**吗?
三、 知识回顾,收获成功。
谁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如何得到结论的?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将200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排,有个拼接处。
2、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排后,减少了28个面,那么这个长方体是由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3、将4个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如右图的方式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4个单独的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平方厘米。
五、 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附实践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特征及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后进行教学的。考虑到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拼一拼、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及几何思维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让学生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多**的演示以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很快观察到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让学生**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层层深入,提出3个,4个,5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行,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变化当中是否蕴含着什么规律?让学生在操作的同时完成学习单上的**,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思考后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多向交流,而非仅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单向信息交流。经历了动手实践,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概括数学规律,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才会更加深刻。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课堂学习单中**的关注点过多,这样就会使学困生理不清思绪,在课后已经对其做了相应的修改。二是课堂小结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总结,更应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思考,对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的总结。
本节课的课堂小结如能放在练习巩固之前,引领学生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圆柱的表面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 是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中的内容。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 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 使学生能运用侧面积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 感知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侧面展开图与底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观察法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 两个底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圆柱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表面积的组成部分,重点是研究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节课,...
圆柱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p5 6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知道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2 能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推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3 培养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的习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