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龙多、鹤立鸡群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形象描绘,生动说理的方法,明白一个人成长离不开存在环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如下: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一读:学生快速阅读1-3节,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欲行)
2、再读:思考,玄奘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
先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原因,然后结合具体的词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胜、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与其不如连起来说说。
具体的词句:
名胜:香火鼎盛名满天下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事繁:法师应酬太多喧喧嚷嚷
己微:远不如想出人头地
这些词语,学生大多能很好理解,这里重点突出水深龙多的教学。
同学们,你们记得在《三顾茅庐》中,人们称诸葛亮为什么?(卧龙)
还有哪些词语中含有龙呢?(卧虎藏龙、龙争虎斗、群龙无首等等)
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人们用龙比喻什么?
然后,让学生用法门寺水深龙多、高僧济济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话。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节
1、学生自读,想一想方丈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这个问题?
2、交流:这一段,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这一部分,是方丈对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那后面的**松树林的环节,也就会落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细心。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9节
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读:玄奘和方丈来到了林子,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划出有关句子。
二画:教师板画:山顶乱枝纵横的松树;一片修颀挺拔的松林。通过图画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学生体会。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顶的松树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树,我来采访你们,问问你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从中体会乱枝纵横的松树和松林中松树的不同成长环境和生长状态。
补充:高山之巅无美木,伤多阳也。太好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成长。而松林中的松树,因为有了竞争,有了奋发,有了上进心,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竞争,其实,还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比起来,它们更有集体的力量:
说话: 当狂风袭来时,松林 ;
当暴雨倾盆时,松林 ;
当洪水肆虐时,松林 ;
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顶的乱枝松,方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鹤立鸡群)
而一片松林,让玄奘想到了什么词语?(水深龙多)
理解:鹤立鸡群,虽然超出了群体,但是,毕竟标准不高。鹤鸣高岗,只是在山岗上而已。而且,长期混同于鸡群,也会有沦落为鸡的危险。
但是,龙就不同了,飞龙在天,比起鹤来,显然不在同一个标准了。
六悟:通过眼前景物的对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体会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过六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学习文章第四部分。第10节。
玄奘听了方丈的话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过写话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写话练习二选一:
1、玄奘从此潜心苦修,
(补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决事繁的问题,如何面对法师应酬的问题。)
2、玄奘见到了上次劝说他离开的人后,
五、教学最后一部分。
引读这一小节。因为这一部分,应该认为是文章的一个累赘,没有必要卒章显志。道理,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输的。所以,通过引读,一带而过。
六、拓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的林子》教案
生命的林子。教学要求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层次。3 导读感悟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 的话语。4 从玄奘没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
语文六年级上册 《生命,生命》教案
生命生命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1 15页。这篇文章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作者以羸弱的生命之躯开拓了光荣的事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 作者告诫广大读者珍惜自己的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肯定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棵宝贵的种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朗...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的林子》练习题 10
教育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生命的林子 练习题。抓住题目和重点词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怎样学。一 读课文,把生词 难词摘录下来,看谁写得最规范 最美观。二 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测一测。一 形近字组词。玄 剃 辟 嚷 薪 炫 梯 僻 镶 崭 二 填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