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2-17 18:20:04 阅读 7228

【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围绕“爱”的主题。这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改写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

课文讲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本中除了题目,没有出现一个“穷”字,我们却在字里行间读出困苦不堪;文本没有一处赞美渔夫夫妇,我们却在内心不住的赞叹。

作为“穷人”,却有“大爱”,有着善良、淳朴、伟大的美好心灵,有着对生命的尊重。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人文价值。

感受穷人善良、淳朴、伟大的美好心灵,感受爱与金钱无关,爱的基点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

3.语文要素。

运用扫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写作技巧;迁移续写,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品质。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会写12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汹涌澎湃”、“熬”、“忐忑不安”等词语。

2.运用扫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大爱”,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3. 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写作技巧;迁移续写,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品质。

设置意图:《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应当做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是在高年级阶段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此外,本文是一篇**,文体制约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作品意义的生成,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规范。

阅读时必须明确文体特征,在文体法则的指导下,坚持适体阅读。因此,基于文体价值,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的提示,立足阅读素养的培养,设置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写作技巧,迁移练笔。

教学难点】钻研文本,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大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一、溯源,揭示课题。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维克多·雨果**。

学生谈对两个人的了解,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穷人》改写自雨果的叙事诗。

2.出示草婴**及赵丽宏《草婴先生与托尔斯泰》片段,联系资料推断草婴身份。

根据图示,说三者联系:

维克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

草婴。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提供的关键词、文段中提取信息,进行直接推论,从而将课堂的导入与学生阅读层级的指向相互挂钩;利用图示,呈现两位文豪、一位翻译家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

二、扫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

学生模仿上图,借助图示,画一画。

3.小结:读**,先了解主要人物,在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就能梳理明白了。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要求“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教学中,通过引导“扫读”,发现与事件相关的十个人物,提高了阅读速度;透过“图像化”的阅读策略,把文本主要人物、内容转化成图像,简化事件,梳理了**的主要内容。】

三、对比,感受爱意。

1. 桑娜家的对比——体悟勤劳、善良与爱。

1)快速浏览,找男女主人公出场的语句。

2)默读第一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两个主人公的出场有什么异同?

交流、发现环境描写、外貌描写、状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

3)引导质疑:人物描写不够吗,还要加上环境描写?

4)解疑:根据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设计意图:提问是对阅读理解的一个很好的策略。通过对描写方法的提问,“为什么描写人物,还要运用环境描写”,指向语言和内容评价,指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高阶问题并引发思考,很好地提升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2.西蒙家的对比——体悟善良、母爱。

1)运用对比策略,默读第七自然段,做批注。

2)交流。屋子里的环境与孩子们平静香甜的对比;

母亲无私、温暖的爱与屋里“潮湿又阴冷”的对比;

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西蒙的“冰冷”与儿女的温暖对比。

3)想象体会细节描写:手“要抓住什么”?

4)引读,小结:善良,伟大的母爱。

设计意图:连续两次运用对比的阅读策略,由课文内容向**表达形式转移。桑娜和渔夫出场的比较,把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联系起来;西蒙与孩子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富有深意的细节,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三、总结。不经意间的运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叙事诗的改写——阅读,就是发现。

第二课时。一、品读心理,感受“大爱”。

1.默读桑娜心理活动描写,发现特别之处,做批注。

2.交流。预设一:9—11自然段,围绕中心词“忐忑不安”。

1)怎么写“忐忑不安”?

梳理桑娜混乱的思绪;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内心,直接描写、幻觉描写表达内心独白;

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省略号、感叹号、问号。

2)为什么“忐忑不安”?

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完成句式练习,揣摩桑娜内心: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 ,也要 。”

3)**第八自然段:体会“忐忑不安”中的坚定。

4)小结: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形象——桑娜担心、矛盾、后悔、坚定,反反复复的心理斗争通过“忐忑不安”写活了。

预设二:两次“沉思”。

思考:沉思什么,有何不同?

第一次沉思折射出“穷”,体现知足;第二次“沉思”在“忐忑不安”之后,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善良、爱。

设计意图: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一书中,将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

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从这个意义上审视,《穷人》显然属于“定篇”。作为“定篇”,选择**最大的特色:

环境描写(第一课时)、心理描写(第二课时)作为教学内容。】

二、引读对话,感受“大爱”。

1.引读13—27自然段对话,发现情节推进。

2.联系上下文,理解桑娜和渔夫的两次“沉默”,善良、坚强和伟大。

3.联系雨果《可怜的人们》片段,感受对西蒙、孤儿的怜悯,对生命的尊重。

设计意图:联系“熬”“严肃”“忧虑”等词语和叙事诗的片段,脱离文字表面的意思,领悟**字里行间的提示,建立起对桑娜、渔夫高尚品质的认识,是一种推论,这是重要的阅读策略与阅读能力。】

三、解读课题,发现财富。

1.课题是“穷人”,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联系名言:“爱和善就是真实和愉悦,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愉悦。——托尔斯泰”“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 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泰戈尔”

讨论发现:美好的心灵是最大的财富。

2.续写《穷人》,尝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作业布置:(1)阅读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2)从以下两首叙事诗中选择一首,改写成**:《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蜗牛的奖杯》(杨啸)。

【设计意图:续写是**,是从已知的事情去猜测将会发生的事,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则丰满了文本的意蕴。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9穷人》赛课教案

穷人 第二课时。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提问 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 穷人 想信大家对他那精湛的写作手法记忆犹新,谁来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情。二 理解 穷 人。1 师 没错,通过这件事,列夫 托尔...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9穷人》赛课教学设计

穷人 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 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二 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 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9穷人》赛课教学设计

穷人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2.学习抓住人物心理 描写环境的语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教学重点 1 学习抓住人物心理 描写环境的语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