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实验题汇总大全

发布 2024-01-29 14:30:01 阅读 2741

一、实验名称:模拟细菌的繁殖。

实验目的:使学生感悟到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会计算细菌繁殖的数量。

实验材料:8个透明杯子,无数颗豆子。

实验步骤:1、将8个同样的透明杯子按1—8编号。

2、在1号杯中放入一颗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3、在2号杯中放入两颗豆子,代表第一代**后的第二代细菌 4、以此类推,在其他各个杯中应放入多少颗豆子?

实验现象:3号杯子放4个、4号杯子放8个、5号杯子放16个、6号杯子放32个、7号杯子放64个、8号杯子放128个。

实验结论:细菌成倍地增长,繁殖相当迅速。

二、实验名称:**植物能量的**。

实验目的:植物能量**于何处。

实验材料:燃烧匙、酒精灯、淀粉、沙子或湿毛巾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

2、把燃烧匙里放入淀粉。

3、用酒精灯给淀粉加热。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淀粉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淀粉里含有能量。

三、实验名称:常见能量控制装置。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悟到能量控制装置可以节省能源。

实验材料:一段铅笔芯、一节电池、几节导线、一个小灯泡。

实验步骤:1、把线路连接起来。

2、改变铅笔芯的长度。

3、通过改变铅笔芯的长度从而改变灯泡的明暗。

实验现象:当铅笔芯的长度较长时,灯泡较暗。

当铅笔芯的长度较短时,灯泡较暗。

实验结论:改变铅笔芯的长度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

四、实验名称: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体现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实验材料: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粒、硬纸剪的兔子或泥捏成的兔子、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

实验步骤:1、把学生分成四组。

2、每组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不同的食物。

3、记下拾取“食物”的数量。

4、每组把拾取“食物”的数量展现给同学。

5、比较这些数字。

实验现象:用不同的工具拾取不同的“食物”,拾取的数量不同。 实验结论:鸟喙的多样性使得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五、实验名称: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了解细菌的特点。

实验材料:显微镜、几种常见的细菌装片。

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把一个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细胞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为止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细菌很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并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

六、实验名称:风动装置的制作。

实验目的:能自己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装置,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使学生了解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 实验材料:

卡纸、风车轴、高粱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

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实验步骤: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照图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风车的转动带动了金属片的振动,金属片的振动又带动了。

鼓槌的动,从而使鼓槌敲击了小鼓。

实验结论:风车的转动使小鼓发出了声音,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是:风能→机械能→声能。

注意:橡皮筋的松紧、风车轴的转动是否流畅,鼓的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鼓敲击的速度和发出的声音。

七、实验名称:电磁铁的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电磁铁的性质。

实验材料: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大头针。

实验步骤:1、将漆包线按同一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尖端接近大头针,观察有什么现象。

3、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实验结论: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磁能的装置。

八、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大头针实验步骤:

1、先假设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把有固定匝数的电磁铁的导线两端与一节电池的两级连接起来,去吸引大头针,记下大头针的数目,按此方法,分别记下使用两节电池、三节电池时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2、再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用三节电池的两极与缠绕一定匝数的电磁铁两端连接起来,用通上电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记下此时大头针的数目,按此方法还是用三节电池依次增加线圈的匝数,用此时通上电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分别记下此时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3、比较实验中所记录下的数字。

实验现象:随着电池节数的逐渐增多,磁性也逐渐加强,随着线圈匝数的逐渐增多,磁性也逐渐加强。

实验结论: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和线圈匝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九、实验名称:太阳炉的制作。

实验目的:按要求会制作太阳炉,分析出太阳炉转化能量的过程实验材料:铝箔、厚纸板、直尺、塑料布、一杯水、温度计、胶带、

剪刀等。实验步骤:

1、在纸板上划线,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线再划一次。

2、将铝箔亮面朝外,平铺在纸板上并抹平。

3、将纸板的三边折起来,用胶带粘好,做成纸盒。

4、选用不同的材料从外面将纸盒包起来。

实验现象: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慢慢热起来实验结论:太阳炉是一种由光能转化为热能的装置,太阳炉可以获取很高的热能,可用来烧水、做饭等。

十、实验名称:太阳系模型制作。

实验目的:让同学们了解组成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实验材料: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等。

实验步骤:1、把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亿千米作为一个天文单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并记录下来。

2、用2厘米(或5厘米、10厘米都可以)代表一个天文单位,按比例换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3、以“太阳”为圆心,分别以换算后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画出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图,形成太阳系的模型图。

4、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模型图中各自的运行轨道上,做成一个太阳系模型。

十。一、实验名称: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实验材料:绳子、灯泡或手电筒、地球仪、分别写有春夏秋冬字样的卡片。

实验步骤:1、在桌上用绳子做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把台灯放在圆圈的**,模拟太阳。

2、把地球仪放在绳圈上,用橡皮泥在地球上做个记号代表自己的位置。

3、把地球仪放在“夏至”的位置上,并让地轴指向正确的方向。观察“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

4、按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移动地球仪,观察在不同季节里,“太阳”直射“地球”位置的变化。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5、重复第四步,再模拟地球公转3次,试用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实验现象:在春、夏、秋、冬四个位置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同。 实验结论:地球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十。二、实验名称:星空模拟。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研究星空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星空的科学**能力。

实验材料:圆柱形的空纸筒、黑色纸、胶水或橡皮筋、手电筒、剪刀。

实验步骤:1、将一只空纸筒的底部剪去。

2、用黑纸另做一个圆筒盖,用胶水或橡皮筋将它固定在圆筒上。

3、到野外观察星空,把观察到的星星或星座用针“记录”在黑纸盖上,用针来回旋转使洞扩大。

4、回到房间,将一支手电筒放在纸筒中,朝向天花板,关掉室内电灯,打开手电,于是野外观察到的星座就呈现在天花板上了。

实验现象:野外看到的星星呈现在天花板上,非常美丽。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

细菌和病毒。实验目的 研究适合酸奶生成的环境条件。实验器材 新鲜酸奶1杯 鲜牛奶2袋 带盖的杯子或瓶子4个 金属小勺1把 竹筷1根 温度计。操作步骤 1.将所用容器和工具用沸水消毒。2.将两袋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 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4个杯中。3.分别向4个盛有等量鲜牛奶的杯中加入1勺等量的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一 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二 科学 通过实验寻找仙人掌耐旱的原因。三 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研究内容 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实验材料 火柴 打火机 细铁丝 花生 小烧杯 软木塞 水等。实验方法 1 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实验材料 报纸,尺子等。实验方法 1 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 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 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 1 慢压时,能翘起报纸 2 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我的解释 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