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人生的境界

发布 2023-11-09 19:30:00 阅读 3358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教法学法教学环境与资源。

课题。人生的境界(第1学时)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导读教学法。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课前学习。故事导入。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

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2024年入北大学习,2024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一)提出默读要求:

整体感知,筛选。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信息,了解文章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大意,梳理文章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结构思路(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

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机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教学环节及内容。

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草间的昆虫。

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

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

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

“吃过了。”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教学反思。对于中职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阅读的兴趣,所以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 7 -

第一课时人生难免有挫折

第二课笑对生活。教学目标 1 感受生活中的挫折,了解挫折的含义及造成挫折的原因,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2 理解挫折的双重作用,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教学重点 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挫折的态度和方法。教学难点 1 怎样理解挫折的不可避免性?2 怎样理解挫折也是财富?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讨论交流。导学...

第一课时人生难免有挫折学案

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第一课时人生难免有挫折。一 挫折与人生相伴。1.人生的道路不会是的。人们难免会碰钉子,碰钉子之后就会产生等心理反应。所谓钉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即人们所遇到的和等。2.造成挫折的原因有许多,如不能 和及时防范的 我们遇到的挫折,还有可能是各种造...

《第一课时人生自强少年始》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西丰县陶然中学王莹。一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a.感受到自强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作用 b.初步培养自强的生活态度 c.渴望做一个自强的人。2.知识目标 懂得自强的含义 表现和作用 懂得自强要从少年开始。3.能力目标 掌握一些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教学重点 自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