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复习第一课

发布 2023-09-12 16:35:54 阅读 8767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经济与政治:社会出现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兴起。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根源)

2)阶级关系变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主要流派及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边学边练: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授徒讲学在当时蔚然成风 d.封建地主阶级治国模式大体确定下来。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a.百家争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举贤良对策 d.三教合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所谓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主张“有教无类”,首创私人讲学,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边学边练:3.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主张“性本善”。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

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3、荀子的思想: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主张“性恶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边学边练:【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

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

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历史必修2第一课

第1课精工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设计 王承先张丽丽 2012.2.8 学习目标 说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预习学案 一 阅读课本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什麽问题?根据课本第一段小字 2.中国传统农业是怎样分布的?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 1 1.了解儒家 道家学派创始的背景。2.熟记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思想。3.掌握孔子的政治 教育思想以及老子的哲学 政治思想。自主学习 15 巩固目标 25 要点一 孔子的思想体系。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人教版历史笔记必修一第一课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一 夏 1.夏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2.标志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3.建立基础 禹治水有功。享有极高的威望。二 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 传位给贤能人。2.取代的过程 禹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