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的众数原则。
薄凉家的小冰块。
心理健康的标准为数众多,并且还有新的标准源源不断地被提出,但就方**层面而言,学者在制定标准时大致遵循两个不同的指导原则:众数原则和精英思路,下面我来谈谈我对众数原则的理解。
一、什么是众数原则。
众数原则”认为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如今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量表的编制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所以说众数原则是当今被广泛应用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二、我对众数原则的理解。
这一原则的观点基于两点:第一,社会成员中的绝大数成员的心理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永远是少数;第二,社会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永远是少数,即社会成员中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可视为异常。
也就是说,众数原则它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历史环境都适用,因为这是一种偏向社会化的原则,以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为标准。例如:我们国家*****时期,由于“左”倾思潮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不仅民生凋敝,冤狱遍地,问题如山,人民生活在压抑和失望之中,心理必然不会多健康,以这样环境中的社会成员的心理行为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显然是不科学的。
再比如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一书中所描绘的,**领导组织控制了人的思想,向他们灌输某种特定的思想,(党的一句口号:控制过去就能控制未来,控制现在就能控制过去),在那种社会里,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凡是不符合党的思想行为,都是错误的,根本谈不上健康和不健康了,因为大众没有了判断力。所以说,使用众数原则要充分关注两个前提。
另一方面,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所能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有限的。比如,国内和国外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这点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很多人一生当中都不会出国,无法体验国外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沈从文所描绘的《边城》,那里面的人物生活在一个小村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与外界接触,他们并不知道外面在打仗,不知道祖国正在被侵略,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所以说,这个社会范围如何界定也是有个问题,在你那里是健康的行为,在我的社会里这种就是不健康的吗,那哪一种说了算呢?就像宗教信仰问题,信伊斯兰教的不吃猪肉,在他们看来吃猪肉是种罪过,但是我们不信教的人觉得,吃猪肉是件很正常的事(我们班级宿舍就有少数民族同学因为舍友在宿舍内吃猪肉而与其发生争吵)。当然,此种现象还有很多,归根到底就是文化不同,自己所在的环境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那么,对于此类情况,我觉得众数原则就不太适用了,我们无法简单的说我们的社会成员才是健康的,别人的其他心理就是不正常的,所以说,众数原则只在一定的社会范围里起作用。
三、众数原则的优缺点。
优点:1、便于比较分类,易于操作(有了标准,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2、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符合人们的常识,易于接受。
缺点:1、无法解决特殊性问题,忽略个体发展。
2、在众数原则下,个体容易伪装,表现出正常的行为,但是心理是不正常的。
3、一旦出现偏差,也就是大多数群体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危机。
四、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众数原则的分析与理解,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仍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时,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1、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有充足的依据
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标准的制定应该从社会发展、科学理论以及个人的身心发展方面加以考虑。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精神病学家的合作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多方的努力,认真地分析综合得出的标准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标准的制定要尽量本土化
心理健康的标准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自然这种标准就应该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心理健康标准往往有文化相对性,在一种文化背景中被视为正常的,在另外一种文化背景中可能就是异常的。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于健康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文化的缺陷必然带来心理健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的偏离。因此,应在借鉴西方标准的基础上,总结并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有关心理健康的思想,尽可能使心理健康的标准本土化 。
3、标准的制定既要坚持继承性又要坚持可变性
虽然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定具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制定标准时,一定要参考以往的标准,考虑它们的历史继承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着的。
因此,定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检测和修订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要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确定为四个方面,即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以及社会适应力这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学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习得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因此,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是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商至少应该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2、是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动机。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滞淡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学生考65分非常高兴 ,因为他本来就只能考60分,65分对他来说已经能在学习上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的学生。
如果一个本来成绩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当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话,这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
3、是能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例如: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会产生悲伤情绪,考试前会出现焦虑。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结果焦虑过度,由其是低年段的学生,甚至害怕去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
心理正常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较好的同伴关系。
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但总是交不到一个朋友,没人理他。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有些同学却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举个例子:我以前认识的一个同学就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学习一个人,不与班里同学交流(好的坏的都不交流),吃饭一个人,上下学也是一个人,几乎没有要好的知心朋友。(后来上大学就不这样了),据说是以前上学的时候极度的自傲与自卑(听上去有点矛盾),因为以前初中成绩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后成绩不如以前那样名列前茅,心理开始失调了,想要优秀只能拼命学习,但是又能力有限。
一方面,以前是个优秀的学生,不容许自己自暴自弃,沦为差生,内心里瞧不起差生(自傲)。一方面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但是不甘心就此泯然众人,害怕被人瞧不起(自卑),只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是一种非常比健康的心理行为,不但自己压力大,不开心,还和身边的人划开距离,伤人伤己。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
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或对同学和家长隐藏。还有些学生就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初中生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因为自我认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够正确的自我认知(我自己上初中时就是如此),甚至有学生根本就没有自我认知的意识,从来不去想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目标是什么。我觉得这方面需要老师适当地做些引导。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也能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准则。
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有些高年段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以上四点,是我们评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想要做到完全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如何促进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师范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老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
中学生心理健康
怎样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调查现阶段中学生健康标准认识,我们做了一个 你健康吗?的调查,校内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 没生过病,十分健康 可是健康不应该只指体格健壮,还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口号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 健康不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精神...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 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 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 解释 心理健康 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 自我满足能力 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指挥能力 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创造性 自主性 成熟性 对自己有利的态度 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方面达到...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 躯体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心理方面的。有调查表明,中学生虽有50 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 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 15 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 6 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呢?以下是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