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读懂题目,弄清题意。
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处在农村的一年级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教师授课起来很辛苦。又由于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性阅读。
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这道题你能解决吗?
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
2、初读感知,**中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
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
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
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如:下课了,有4名出去了,班级里还剩6名,原来我们班有几名学生听完题目就会解决了,学生记忆深刻。
二、巧用信息技术,可视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又爱表现。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如:一年上钟表部分,小朋友很难分辨时针与分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把时针和分针按它们的特点扮成两个动画人物,一个短腿胖子叫时针,一个长腿瘦子叫分针,用动画的形式**出来,再配上对话,学生很快就能被问题的情境吸引住。
**之前,老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认真主动地**,看完请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就会明白分针长跑得快,时针短跑的慢。信息技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借助**法,理清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下子理解不了谁多谁少,就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比较出来。
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总之解题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如果题目较复杂,一时弄不清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图,这样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办法,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
如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养鸡鸭等小动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编出加、减应用题再解答,(鸡有15只,鸭有8只,鸡比鸭多几只?等问题)配合知识章节的训练。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做起来得心应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因此他们会快乐地学着,如果老师再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认识的学到的比课本中学到的要更深刻,所以培养这种意识十分重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解决数学教法的问题上还要下深功夫,多研究,多总结,多借鉴,多学习。
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撑握和应用。
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查”五步。即一要认真读题;二要找出部分数和总数;三要明确求什么;四要正确地列式计算;五查是否写了单位名称。为了使
学生养成习惯,课上只要讲应用题,我自己都坚持按五步去做,给学生做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完题后,就能说出题目中的部分数与总数分别是什么?题目让我们求什么?
题目里告诉我们哪些条件?并用铅笔画出来。认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
(并反复告诉学生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要求学生背下来。) 反反复复训练后,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
(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
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男生有35人,女生有30人”普通提问是“女生比男生少几人?”如改为“再来几个女生就和男生人数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
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
如,我常用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粉笔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
2.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
如:上面说的“再来几个女生就和男生人数同样多?”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女生比男生少几人?”再如“食堂买来白菜、萝卜各7筐,”就是“白菜有7筐,”“萝卜也有7筐”。
3.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我帮助学生画图,并写出已知条件和所求,以此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
有的学生对“吃了→还剩→原有”等逆向叙述题不理解,我就举学生熟悉的事“你吃了3块糖,桌子上还剩4块糖,你原来有几块糖?”来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应用题的叙述进行想象。
如读了“育红小学有两排房子,其中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之后,脑子里应当出现“两排房子,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的一幅图画,这样就可避免列成2+4+5的错误。又如读了“有人在车站上等车,车来了,上去10人,还有8人没上去,车站原来有多少人等车?
”学生脑子里就应浮现出车站上等车及上车的情景。
(四)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
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 如“一本书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0 页刚好看完,这本书原来有多少页?”个别学生抓住了“看了”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
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用减法解答。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做题习惯。
一年级二班数学王丽娟。
在前段的期中考试复习中,我们每做完一份题都会班班对比,互相交流,甚至具体到每道题,每个学生,在这样精细的对比中,引起了我们对学生做题习惯的思考。现结合我们研究的课题《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谈谈对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
一、做好做题前的准备工作。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往往是玩性比较大,像我们班的黄楷权、李绍东、陈一文等,经常是开始做题了他还没铅笔,就直接影响到做题。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做好课前准备是第一步。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按时上下课,给足学生做准备的时间;接着提前三分钟进教室检查,可老师抽查,同桌互查,小组长检查等;最后要总结评价,及时奖罚。
二、边读边做,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
1、老师读题。要求孩子在读题的过程中,与老师要口手一致,也就是老师读到哪一道,哪一个字,学生的小手指要跟到哪一道,哪一个字,一方面避免学生不知道要到哪个空填的问题,同时也可潜移默化的交给孩子读题的方法。
2、帮助分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帮助孩子理解分析题意。如:把下列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一排。
师:这道题简单的说是要干什么?(排一排)
师:按什么去排?(得数)第一步我们要干什么?(算得数)
师:题目中的哪个词很重要?排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从小到大)
这样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和解题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分析题的能力会增强、解题习惯会逐渐形成。
3、书写工整。要求孩子题目可错,字不允许不好看,其实也就是借助书写的“踏板”让孩子养成动笔就认真的习惯。要想让这个习惯养成,在讲评时,一定要把书写列为重点的一项进行单独评价,对书写不规范的可让小组长督促进行数字书写练习。
4、认真检查。这样边读边查,学生的速度不一,让孩子做完就查,养成做一道,就检查一道的习惯。同时借助时机教给学生每种类型题的具体检查方法。
如:填加减号、填( )的题目,让学生盖住最后的得数算一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计算题让学生重算一遍来检测。
用数学检测方法是否正确,收集的数字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正确。数数题,根据做的标记检查有无漏数现象等等。
只有这样根据具体题,指导具体的检查方法,孩子们才知道什么叫检查。
三、扶放结合,逐步提高独立做题能力。
通过边读边做交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后,我们如果只停留在老师读题上,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一放手孩子们无所适从,从长远考虑,我们应根据情况慢慢扶放结合尝试着让学生独立解题。如:对于常见的题型,可放手尝试做。
一些有偏字的题目,可先给学生通读题目要求,弄清题意等等。但是这个时机一定要把握好。如果把握不当,对学生做题习惯也会有不利的影响。
如果放的太早太陡,就造成要大面积补差,好学生只求快而不知检查等。扶放相结合,要把握好“火候”。
任何时候做题都要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然后学会正确的做题方法认真解答,最后检查达到万无一失。可是这一切都必须有“时间”做保障。只要我们做题前后给足时间,扶放结合交给方法,把握时机常抓不懈,相信学生的做题习惯一定会养成。
一年级如何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卷面分析。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本周一阅读时间学校对我们一年级学生进行了10分钟口算竞赛。通过竞赛可以看出学生口算能力和速度上还需加强训练,现将本次竞赛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 个别学生粗心现象严重。如 符号看错 数字看错 计算不细心等等。本班有冯晓东 董志豪 赵铭宇 2 个别学生计算速度太慢,有漏题现象...
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能力
作者 李莲。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7年第06期。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口算能力的熟练程度对学生的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创新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年级教学中,口算占较大比重,但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计算练习 现错误是常有的事。并...
一年级学生如何识字
很多学生在一年级时识字如果存在问题,因此学习需要注意方法,我认为,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要培养孩子识字的习惯。很多学龄前的孩子,在我们这上完识字班后,基本都会养成识字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是,一年级没有上过识字班的孩子,识字习惯还没有形成,因此,家长应该在这方面大力下功夫。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