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 上册 教材修改说明

发布 2023-03-26 14:52:28 阅读 2867

一年级(上册)教材修改说明。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一年级(上册)教材修改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一年级(上册)教材修改说明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于2023年4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专家对这套教材给予很好的评价。

进入实验后,也受到实验区广大师生的欢迎,连续四年的样本班抽测,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都在90%以上。但是,随着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于情境创设与模型建构、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学生探索与教师引导等相关因素关系的处理的体会日渐深刻,回过头来审视这册教材,感觉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的层次以及数学活动线索的提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在广泛征求专家、教研人员特别是一线实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修改。现就这册教材的修改以及修改时的考虑,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起始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修改。

在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感受观察、数数、比较、分类、认识方位等基本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今后各领域的数学学习都能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原教材在前四个单元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是必要的。但是原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浅,例如比物体的大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深,例如辨别复杂的情境中人或物的位置关系,学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的数学活动安排得偏少,课时安排太多,使得课堂松散。

数一数”把第幅小图下面的圆点去掉,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这样,在学生观察情境图整体画面并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之后,就可以组织三种形式的数学活动来表达观察的结果,一是从前三幅小图中发现可以用画圆点的办法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运用这种办法表示第幅小图物体的个数,三是按第幅小图中圆点的个数到情境图中找实物。

比一比”精简了教学内容,去掉了“比大小”,由2课时改为1课时。此外还作了三点改动。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由厨房情境改为学校一角,使可比的内容更丰富。

二是突出了比较方法的**。例如,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比出哪根跳绳长;又如,让两位小朋友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上,比出谁高。三是安排了同桌比铅笔长短,几个同学按高矮排队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分一分”也作了三点改动。一是更换了例题素材。原素材是把学具、文具分类,不少没有学具的班级不便组织教学。

改为呈现商店一角,三个货架上分别摆放玩具、书籍和食品,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思考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分类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安排两道题让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标准分类,一道题是树叶既可以按形状又可以按颜色分类,另一道题图画中的人物既可以按性别分类,又可以按是否戴帽子以及衣服的颜色分类(不像番茄、萝卜既可看作水果,又可看作蔬菜,不易去分类),使学生体会不同标准下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三是增加了安排回家整理房间的活动,使学生把学习的分类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并借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认位置”更换了练习内容,降低了难度,由2课时改为l课时。改动后的教材有两个特点: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几个方位词的含义。

其中“上、下、前、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含义,而且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清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只是左、右有一部分学生还分不清。教材除了在例题中突出左、右的认识之外,还组织握拳头、拍手、摸耳朵等游戏活动,强化感知。二是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素材。

判断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涉及谁去判断,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去判断,是把画面中的人或动物作出的判断作为答案,还是学生从自己观察画面的角度作出的判断作为答案,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教师们对这方面的问题常常提出疑问和意见。修改的教材只选择位置关系十分明显的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其中现场观察和操作的活动,例如按指定位置在课桌上摆书簿和文具,说出坐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各是谁,都不会产生歧义;观察画面作出位置关系判断的练习,答案都很明确。

其实,表示物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方法很多,况且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必要在这里把问题搞得太复杂。

二、关于认数教学内容的修改。

1.加强了写数的教学。

规范地写数不仅是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把数写工整,写好看,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教材在教学0—9这10个数字符号及“=”这3个关系符号时,除了让学生描红、仿写外,还不断地安排写数练习,甚至在教学加、减计算后,还安排了描写算式的练习。

2.强化了“分与合”的教学。

分与合”的教学内容是2—10各数的组成。传统的数学教材是把10以内数的组成结合在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分散安排的。单独设单元教学“分与合”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创新。

之所以这样安排,出于以下四点考虑:第一,让学生扎实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为10以内的加减计算打好基础。过去分散在认数中教学,师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建立数的意义和写数上,只把数的组成当作一种练习形式。

而现在单设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而且还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记忆数的组成,将来便于利用数的组成知识去思考10以内加减法如何计算。第二,增强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学习数的认识时,是一个个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了解数的数值,这是按单元计数;在学习数的组成后,可以把一个数看成是由两个数合成的,这是按群计数,由按单元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是人对自然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是人的数感的一次提升。

第三,让学生初步感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分”与“合”不但是一种操作,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思想方法。试想,如果不能进行数的分解和合成,怎样能去研究超过10的数的四则计算。

在进行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体会数的等值变形。第四,可以提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极好机会。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问题本身具有开放性,思考方法具有有序性,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思考具有精确性,而分与合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个单元如能作出恰当的安排,其教育价值是很大的。

修改后的教材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第一,教学内容由分三段安排改为分四段安排。原来6-9的分与合这一段改为6-7的分与合和8—9的分与合两段。

第二,增加了练习,由原来的3次“想想做做”和1个练习,共23道题,增加到4次“想想做做”和2个练习,共28道题。第三,强化了有序地识记。除了在练习中保留对口令、找朋友、玩数字卡片、猜分成的数等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外,还不断安排有次序地填写各数的分与合,以强化有序记忆。

3.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突出了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原教材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摆在课桌上,希望出现一捆(10根)带2根的摆法来认识计数单位“十”,并在前面认识数10时作了铺垫。但实际教学时学生摆成一捆带2根的很少,甚至没有,而摆法又多种多样,花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建立不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其实,这并不奇怪。

把表示10个物体的数看成一个计数单位,这是人对自然数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有了这次飞跃才迁移到对“百”“千”“万”等更大计数单位的认识。有人说人类在数学上最伟大的创造是发明了十进制计数法,足见完成这次认识飞跃的意义和艰难。原教材希望学生在自己摆小棒的过程中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难免会成为奢望。

修改后的教材变发现式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例题中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接着用箭头呈现这一操作过程,让学生看到捆前是10个一,捆后是1个十,从而揭示10个一是1个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脑中形成了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并了解了“一”和“十”的十进关系。

教材接着又安排学生数出12根小棒,并强调“怎样就能看得清楚”,这时学生在1捆旁边再放2根,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运用了计数单位“十”,并初步感受使用计数单位表示较大数的好处。接下去,在学生用小棒摆出等数后,教材又呈现了把1捆带10根小棒变成2捆的过程,启示教师让学生在面临又够10根时想想该怎么办。

学生又会在自觉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活动之后,认识2个十是20,再次体验使用计数单位“十”的好处。

三、关于计算教学内容的修改。

1.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层次更清楚。这里所说的加减法含义,是指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算。原教材就十分重视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只是层次不够清楚。

修改后的教材分三个层次体现加、减法的含义。第一,先不出现数学问题,只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用加、减算式描述事物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例如,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这件事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3+2=5,表示3个人与2个人合在一起是5个人。

又如,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3个小朋友,这件事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5—2=3,表示从5个里面去掉2个就剩下3个。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加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减就是去掉的意思。第二,在通过画面给出两个已知信息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算法,感觉到加、减计算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第三,由“一图一式”到“一图二式”到“一图四式”,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这方面总的安排没作修改,只是在根据一幅图写两道减法算式时,示范性地用文字叙述图中有哪两个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图中一共有6人在植树,先说男生有4人,问女生有几人?

又说女生有2人,问男生有几人?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并感受到从总数里去掉这一部分,得到那一部分;去掉那一部分,得到这一部分。根据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式含义是相似的,两道算式是密切相关的。

2.为1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达到熟练口算的要求。

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里(原教材为“加和减(一)”,修改后的教材为“加法和减法”),想想做做”由原来安排的10次增加到12次,练习由3次增加到5次,题目数量也略有增加。10以内的加减计算是今后学习各种计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所以,在保持练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数量是必要的。

3.改进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

首先,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单独安排,并把退位减法安排到一年级(下册)。原来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放在一个单元内穿插安排,目的是加强加减法的联系,并利用加法做减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加法并不熟练的情况下很难用想加算减的办法去做减法,而且由于加减法的思考方法明显不同,在一种方法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学习另一种方法,不少中下水平的学生跟不上,又考虑到一年级上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要对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课堂常规教育,进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适当减少数学知识的学习容量是可取的。

其次,突出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重点。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重点应放在计算方法的**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关于计算方法,教材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好的算法——“凑十法”,并在练习中使这种方法得到强化。

用“凑十法”计算不仅利用了十进制的优越性,使计算迅速,而且渗透了计算中“凑整”的数学思想,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价值。为了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教材按四个层次安排。第一,提前孕伏、铺垫。

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安排了找朋友的练习;在教学有关10的加减法时,安排—了求未知加数的内容,例题是在一个有10个空格盒子里放了8个苹果,让学生填写8+()10;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安排了10加几,使学生感到10加几很容易算,并安排了+2+3之类的习题。第二,在教学9加几和加几时,教材在例题中创设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激发“凑十”的欲望。例如教材提供两个放军号的盒子,都有10个空格,分别放了8把和7把军号,在学生思考一共有几把军号时,很容易想到先将8把凑成10把或7把凑成10把。

第三,提供了先让学生圈一圈再计算,从直观和抽象两个层面上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又通过题组练习,引导学生把……加几转化成10加几,浓缩“凑十”的思考过程。原教材中这些周密的安排,修改时都予以保留,并使之更清晰。计算练习的数量也略有增加,以使学生尽快达到熟练口算的要求,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其他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教材修改说明

一 关于起始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修改。在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感受观察 数数 比较 分类 认识方位等基本的 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今后各领域的数学学习都能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原教材在前四个单元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是必要的。但是原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失之过浅,例如比物体的大小,学生缺乏...

一年级上册教材说明书

清镇市关口小学小学2016 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说明书。本学期我们进入三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这个学期我们要学的内容包括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文 和 练习 口语交际 组成。下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每个单元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以下简称 课标 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在认真整理 科学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教学实验数据,以及实验地区教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教材整体修订方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进行了仔细认真的修订。现对相关修订情况简要说明如下。一 内容的增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