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发布 2022-06-22 00:24:28 阅读 1215

第二单元比一比。

这单元包括三部分的内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

1.比多少。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直**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多少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两个物体比较多少时,可以把这两种物体一个对着一个用线连起来,最后看哪一种物体有多余,这个物体就比较多。这种方法叫“一一对应”,其实,更多时候,我们采用“数”的方法。

“一一对应”是学生在学前没有接触过的方法,所以老师要重点指导。

教科书第11页第2题:是属于比多少的变式练习,公鸡和鸭子首尾对齐,但只数不同。学生不能直观地通过一样长来比较数量,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用虚线连起来;或者通过“数”的方法,直接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来比较,都是可以的。

2.比长短、高矮。

长。 短”和“高。 矮”都是关于物体长度的比较,“长。 短”是横向的长度比较,“高。 矮”是纵向的长度比较。在实际教学中比长短和比高矮可放在一节课内。

(1)比长短。进行长短。 高矮的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接比较或者间接比较的方法。

直接比较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从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而需要借助格子。 虚线或其他工具等中介物的帮助来获得比较结果的,就是间接比较。

比长短的例题给出的都是直接比较的方法,没有介绍间接比的方法,但在练习中就渗透了间接比的思想。如第12页的第5题,是借助格子进行比较长短的。同时这一题渗透了用相同单位比较的思想,为教学长度单位做准备。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述,如: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

教科书第12页第6题:这是比长短的一道变式练习题。教材呈现了一条弯曲的蛇和一条伸直的鳄鱼,并头尾对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鳄鱼是伸直的,蛇是弯曲的,如果蛇伸直身体一定比鳄鱼长,是常识的渗透。老师还可以用绳子进行演示一遍,学生会更明白。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单元分3部分: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一)、第一部分:1~5各数的认识。主要从:①、基数含义;②、认、读、写数;③、数的顺序;④、大小比较;⑤、序数含义;⑥、组成这六个方面进行的。

~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教科书第14~15页,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内容:数数和认数。建议都让学生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尤其是3和4的教学,让学生跟着老师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3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

~5各数的顺序。

教科书第16页: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感知: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

我觉得每间学校的资源都有所不同,大家也不必限于用计数器和现成的点子图,拨计数器的珠子可换成摆水贴教具等等,没有现成的点子图就徒手画圆也行。只要将5个数的点子图同时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就行了。

~5各数的大小比较。

这单元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因此在这里要重点解决“=”的含义以及能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之前学习的一一对应的方法知道: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猴子比香蕉多,猴子比雪梨少,从而引出<4,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记这些比较的符号时,教师可以自己编一些简单易记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数学符号的名称。

5、第几。这里我提点一下的就是:除了利用“排队买票”来教学第几之外,还可以用自己班的学生排队来学习第几。

竖着排的时候直接学习第几,横着排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从左数起,谁排在第几,从右数起,谁排在第几等等。左右的正式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但是在一年级上册的习题中已经出现了“从左数……”把右数的……”等要求,如:

书本18页做一做第2题、第22页第9题。注意,这里说的左右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我觉得这样活用教材不仅符合生活实际,而且更活,更生动,还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到顺序的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对于计算加减法非常有用,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减法,又快又不容易出错。因此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数的分成,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1)加法的含义。加法是表示两个数合起来的运算。

2)减法的含义。减法是表示从一个数里去掉其中一部分的运算。

建议教师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意义的过程中,多用手势表示合并、去掉其中一部分的过程。

3)加减法的计算。

计算加、减法,既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得出结果,如4+1就是从4数起,往后数一个,就是5;5-1则是从5数起,往前数一个,就是4。也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结果,如4+1,就想4和1组成5;而3-1,可以想( )1=3,所以结果是2。一般说来,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减法,又快又不容易出错。

在教学时,应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优化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另外一个要强调的是:从这里开始要尽量训练学生用3句话简单表述图意。

三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科书第29页。

这里重点解决:①0表示没有。

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这单元,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知道平面图形都是立体图形的其中一个面。平面图形的特征又是怎样的。

1、认识立体图形的时候可以先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老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学具收集工作,当然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自己身边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易拉罐、小皮球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于生活,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动手操作工具。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体的形状。

还可以通过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各种物体的特征,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还可以补充一个练习:立体图形间两两组合进行搭房子,看看哪一组的两个图形搭得最稳,不易倒塌。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例题是通过描画出立体图形的其中一个面,然后――再分类整理而抽象出其平面图形的。我觉得,除了这样的方法外,还有一个方法更直观地呈现出:平面图形都是立体图形的其中一个面。

如:事先用鲜艳的卡纸描画出长方体的几个面,剪下来,再重新粘在长方体上。在上课时,老师直接从长方体上撕下其中的面——长方形,让学生直观感知。

这样的效果很好。

同时老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3、练习。教科书第37页第5题,“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左边是平面图形,右边是立体图形,是一道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结合得很好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之前学生已有用立体图形描画平面图形的经历,因此,这题到了练习并不难,而有争议的第3行怎么圈?圈圆柱一定是没错的,但是,要不要圈球呢?

老师只要简单跟学生说说:如果通过一些工具把球固定住,让铅笔始终垂直纸面,沿着球画大圆,是能够画出圆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很难画。因此,一般我们不选择用球画圆。

第五单元分类。

在这一单元,分开两部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分来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但是在评价儿童的分类能力时,重点是看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的依据。

因此学生要熟练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例如:首先要观察所给的物体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把这些特点作为分类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书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按这个标准来分,正方体就是不同的,正方体是立体图形;三角形、正方体、正方形都有角,按这个标准来分,圆形就是不同的。因此,学生能对自己的选择能说出分类的标准,老师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当要注意不要鼓励学生钻牛角尖,而要引导学生按事物间的本质进行分类,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它们的不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老师将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文字介绍 一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材的编写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从四个方面做介绍 1 教材的编排。2 教材特点。3 教学目标与要求。4 教学内容与提示。一 教材的编排。这一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 汉语拼音 ...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 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原则。儿童认识事物,总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的。而且多种感官参与认识事物比单一器官参与的效果要好得多,效率也高得多。儿童识字也应遵循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本册教材是彩图编排,每课都是 并茂。因此我们识字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做到 1 让学生多种器官参...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王庄小学高登果。各位领导 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王庄小学的高登果,我要分析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我们只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