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例分析

发布 2023-03-18 09:40:28 阅读 5085

组本教学课例研究。

五年级语文组。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以来,我们五年级语文组一直在积极实践课堂改革,以学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课标/学情背景)本学期,我们组在生本教育的引领下,展开对“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品味阅读能力”课题的研究,研究策略有: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

4、借助**,展开想象理解句子。

5、利用资源包中的**、**、课件、拓展文章理解课文。

6、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9月份,我们组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现就《桂花雨》的不同教学方案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课例分析 :

研究主题:如何通过理解关键句提高学生品读能力。

李芸老师授课的片段:

师:住关键词句。

生1:我从p32第7段的“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中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生2:第4自然段中说家乡院子里桂花盛开时,桂花的香气使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香味已经够浓郁了,但还达不到香飘十里。第7自然段中说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盛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从这可以看出更香的是杭州小山上的桂花。

生3:我在资源包中看到了《桂花雨》的原文,知道了作者家中顺着围墙种着几棵桂花树,杭州小山上全是桂花树,比家乡院子里的多多了,肯定比家乡的更香。

生4:但母亲偏说家乡院子里的更香,也就说明她更偏爱自己家的桂花。

生评:我觉得母亲和院子里的桂花树相处多年,已经有感情了,所以觉得最香,哪儿的也比不上。

师: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

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生:指名读。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请同学们结合作者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出示资源包中作者资料)

生:我注意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已经60多岁了,她自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就一直没有回去,她肯定也在借母亲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师: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再也尝不到摇桂花的乐趣,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现也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涌上心头的是---

生:悲伤。生:忧愁。

生:思念。师:

这就是花香中弥漫着的淡淡“乡愁”。所以作者在台湾一闻到桂花飘香,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就又想起了——ppt出示,生齐读: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优势: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资源包资源、老师创设的情景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

学生分工明确,理解到位,补充有效,全班同学参与度很高,课堂合作氛围浓厚。

老师导读有效,情景创设恰当,语言优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劣势:如果再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来体会母亲那种“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好”的感情就更好了。本节课缺少学生深入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学生的感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带着感情和体会读文,读中悟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同时提高老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问题:1、生活实际2、个**悟体验、3老师导学不充分4、感悟朗读。

常东兰老师讲授的片段:

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师: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我念中学的时候……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虽然离开家乡,却忘不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2:我发现了,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他本来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生3:作者以为杭州的桂花很香了,母亲却不这样认为,所以用了“可是”这个词。

生4:我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确很香,“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些句子,都说明桂花很香。

生5:我认为是“浸”字。这说明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之中,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补充1:我不这样认为。作者在写家乡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是写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时,是这样写的:“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感觉出来杭州的桂花树要比家乡院子里的香。

生补充2: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另外,你看,家乡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而杭州小山全是桂花树,香气当然要胜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

生补充3:我想带着感情给大家读读倒数第二段。

师总结:你们读书时注意到了有关的词语,并且认真品味,很好!那么,看来,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生1:母亲其实是喜欢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她才那么说。

生2:母亲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她才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3:母亲不是用鼻子去分辨的,而是用感情来判断。就像俗话说的,东西是自己的好。

师:其实,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生汇报(送桂花、关注桂花、摇桂花、做桂花食品),汇报完后学生挑战读。

师提升:是呀!母亲每年都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喝着桂花茶,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师导读: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学生接读。

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师: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师总结: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优势: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老师导读、抓关键词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并以齐读、小组读、个人深情朗读、挑战读、师生接读等不同形式读课文,读中悟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

教师评价语及时准确,提升有效,总结到位,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劣势:本节课教师只是抓住了文本进行了透彻的解读,没有向课外资源延伸,比如让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拓展思乡的相关文章。

专业引领:王红娅:组内课题是“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品味阅读能力的研究”,李芸老师的课中感情朗读得少,没有达到品味的要求。

杨金环: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语能够帮助学生总结提高品味阅读能力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可以让学生写写赞美桂花、思念家乡的感受。

齐瑞蒲:教师的导语很重要,优美的语言再加上一些诗意的语言,不仅显示教师的语言功底,更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王新燕:教师应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如:

本文的题目是《桂花雨》,但本节课却没体现出桂花雨带给作者那无穷的乐趣。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想象淋雨的经历,感受雨丝飘落在头上的感觉,还可出示桂花雨的插图引导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多读,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高冬玲: 教师要投入情感,用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所以要求教师的声调、语速要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要抑扬顿挫,提高学生品味阅读的能力。

研究结论/收获,展。

发现的新问题:

通过本次对《桂花雨》的同课异构的分析研究,我们五年级语文组又发现了以下不足之处:

1、资源包的内容不能满足所有教师不同的课堂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小,知识面较窄,导致对课文的理解层次较低。

3、教师指导学生提高品味阅读能力的策略还有待完善,教师的语言功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 蜜蜂 课例分析。本节课是我给三年学生上的,其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0个词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经历 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 自然奥秘的兴趣,并练习复述。一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蜜蜂 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的他所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

五年级下语文课

一成语。1.一碧千里 全 都 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 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2翠色欲流 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3.栩栩如生 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4.浩浩荡荡 形容水势广阔浩大。或形容气势雄伟,规模宏大。5.五彩缤纷 形容色彩繁多艳丽。6.浑黄一体 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

六年级语文课例研究

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课例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人类精神成长 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们对对阅读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2000年颁布的我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可以看出对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语文教材按每册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