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草原人教新课标

发布 2023-03-17 17:25:28 阅读 6067

《草原》课堂实录及评析。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一起说,这是**呀?生:(齐读)草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执教者亲临草原,目睹了草原的旖旎风光,呼吸了草原的清鲜空气,体验到了蒙族同胞的豪放与热情,就成了执教这一课的宝贵资源。

这里展示的**(还有后面的有关介绍的感受),都是一般学生所未曾见过和体验过的。当电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时,它才姓“教”,而不姓“电”。]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板书:景、人)同意吗?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

师:(巡视)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3.放声朗读,读出感受。

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

评:读书一定要整体感知。一开始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和老师通过分析把课文肢解开来同样是不可取的。

但是任何课文都不可能句句精粹,字字珠玑。执教者在巡视时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即引导学生去发现最传神、最传情的句子、词语去体会,这也是一种学法的暗示和渗透。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

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

(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董老师动脑了。古人说“野茫茫”,老舍却说“并不茫茫”,为什么?

老师在这里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悬念能激起学生**的欲望,启迪学生思考。]生:

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第1页。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生:

“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记得暑假里,当老师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当时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生成性”资源啊!学生读错了,很可惜,但聪明的老师知道把它转化为教育的资源!于是“并不茫茫”由此找到了答案。

倘若学生没读错呢?没错老师肯定也得提出来。一个“清”字用得多准确,多传神啊!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生:我喜欢这一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读书,“勒”字发音不准)

师:(板书“勒”)这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大家要注意它的发音,跟老师读。

[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且是小学语文,就要实实在在。抓好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因其真实、朴实、扎实而更美丽。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这里可以讨论一下。但我不赞成动辄讨论,因为阅读、作文是“个性化行为”(课标语),谁读了谁有,谁写了谁有,谁读了谁有。学语文不同于学理科。

不要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当然执教者也有她的苦衷。]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师:

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

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

第2页。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

(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这三个“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有了这三个“去”,课文才能读懂。]生:我有一个问题。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学生了不起,教师也很机敏。即使学生不提,教师也要讲。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生:我喜欢的句子是:

“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草原还荚在它的色彩上。教师心里有,才能点到点子上。]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董老师把写“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巧妙、自然。张田若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这一点我非常赞成。

语文教学要读要写,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当然,读写结合要找准结合点,要顺理成章,不可牵强附会,也不一定课课都写。]

四、**过渡,读中悟情1.**过渡,激发想象。

师:“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课件**《赛马》)

**可以启发人的想象。一曲《赛马》,把学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了。**绝对是一种教育资源,只要运用恰当。]师: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面的呢?请大家读2—5自然段,用你的。

第3页。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学生自由读)

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2.指名朗读,学习“远迎”。

师:谁愿意为我们大家读“远迎”这一部分?(指名读)“飞”字读得特别好,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马的速度很快。生:蒙古人民热情。

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生:衣服漂亮。

师:彩虹由几种颜色组成?

生:还可以看出来迎接的人很多。

师:蒙古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呀,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全班齐读)

六.课堂小结,揭示目标。

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总评。

总起来说,董琼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有语文味道。

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语文课上得有没有味道首先取决于执教者。只有执教者发现了关,读出味来了,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并读出味道来。

其次读写结合好。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

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教师的功力体现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

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

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慢慢来,年轻人得有个过程。

第4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草原人教新课标

三 选读,感悟美。教学热情待客那一段时,当我绘声绘色地读道 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 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草原人教新课标

第1课 草原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掌握课文14个生字及在文中的组词,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第。一 二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读文章中写的美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会字词,理解课文...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20景阳冈 人教新课标 2019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 20景阳冈人教版新课标 2014 一 歌曲,导入新课。师 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生 水浒传 师 是的,电视连续剧 水浒传 里的主题歌。你对 水浒传 这部书有哪些了解?生1 这部书总共讲了108位英雄好汉的故事。生2 我知道了 水浒传 这本书是施耐庵写的。生3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