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下 第二单元分析 修改稿

发布 2023-03-14 05:46:28 阅读 1974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初探。

陈经纶嘉铭分校房树洪。

教材分析。1、本单元以国家为主题,编选了不同体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面对危难保家卫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现代诗(歌词) 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最后一课短篇**爱憎分明的美好品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杂文英勇无畏的豪迈胸怀。

土地的誓言抒情散文勿忘国耻的坚定信念。

木兰诗古代诗歌替父从军的英雄形象。

2、不仅考虑了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健康、优美,而且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使学生在作品的引导**会到学习语文的多种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黄河颂》虽然是一首抒情诗,但语言浅显,感情明朗,有一些表现手法与修辞方式,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等,不仅容易理解,结合举例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运用。

最后一课》虽然主题比较深刻,但情节简单,并且又是以一个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虽是一篇杂文,但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的过程,说理形象。

土地的誓言》有大量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沦丧国土的强烈思念。

木兰诗》虽然年代久远,但木兰从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3、这些课文都有比较重要的写作背景,都有含义深刻的精彩语段,都是适合朗诵的语言材料等等。

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充满热情,喜欢表现,参与意识强,好胜心理比较外显,渴望竞争。

2、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足,对于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

3、感性的认识普遍强于理性的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师情分析。1、对本单元内容热情不够,名篇似乎没有什么新鲜感,诗(或诗样的语言)又没有太多可讲的东西。

2、师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差距较大,在课堂上较难找到契合点。

3、阅读的训练点似乎体现得不够具体。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用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

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领会文意,读出感情,培养语感。

4、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引导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单元重点 1、体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2、加强诵读训练,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建议。1、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梳理和调整。

最后一课》和《木兰诗》侧重在特殊背景下塑造典型形象,人物形象鲜明,描写人物方法丰富,情节生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应重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侧重在国家危难之际广大的人民群众勇敢、坚定、乐观的群体形象,更加注重精神的渲染,应加强诵读训练。而《黄河颂》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联系紧密,意境高远,应结合在一起,自然形成本单元教学的高潮,并且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写作任务。

因此,建议把第二单元的教学组成“三部曲”:

第一部分:英雄形象——《最后一课》、《木兰诗》(兼顾古今中外、年龄、性别、性格等)

第二部分:革命群体——《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

第三部分:民族精神——“黄河,母亲河”,分为知黄河、颂黄河(包括《黄河颂》)、忧黄河和救黄河。

2、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理解欣赏的氛围。

本单元的文章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再加上需要学生积累、品味的内容较多,因此,适当的铺垫是不可缺少的。比如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解说、图像资料的运用、配乐的选择和使用、教师的启发引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等,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充分挖掘文章的审美内涵。

在单元教学最后,可以开展配乐朗诵会,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审美情趣。

3、每个内容确定重点,互为补充,不要面面俱到。

最后一课》在整体梳理清楚**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侧重品味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心理、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领会文章主旨。

木兰诗》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想象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重在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黄河颂》可以借助**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4、注重方法指导,建好活动平台。

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5、做好细致有效地评价工作。

实施过程。第一部分英雄形象。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广泛应用。

3、感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理清情节、分析形象、明确主题。

教学示例。一、分析形象(变与不变)

1、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最后一课”与平时有哪些变化?

明确:环境:庄严肃穆代替了往日的嘈杂。

人物:喧闹的学生现在认真上课;韩麦尔先生的服装、神情、动作、语言都有了变化(此处应该重点分析);还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听众。

情节:上课的内容、效果以及下课的方式等也与平时不同。

2、在这个过程中,小弗郎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3、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

4、分别从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角度给对方写一个评语,表现出他们的变化及评价。

5、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自身善良、彼此影响、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6、在文中多次出现“最后一课”,每一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独成节,表达了小弗郎士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7、在这些变化中,有什么东西是始终不变的呢?

明确:善良的本性和爱国的情怀。

8、拓展延伸。

1)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下课以后”为题,进行创造性续写。

2)如果你是小弗郎士的好朋友,在“最后一课”之后,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木兰诗。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相关的民歌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理解并且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初步了解民歌、诵读背诵古诗、培养**能力

教学示例。1、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表现木兰从军的片段,激发兴趣,引出巾帼英雄。

2、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

形式:默读、朗读;个读、齐读;看读、想读等。

要求:读准字音、弄懂文意、把握节奏、渗透情感、力求成诵

3、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明确:从军前的准备和凯旋后情景详写,战斗的过程略写。依据主题需要进行得当的详略处理。

4、揣摩一下木兰“叹息”、“见天子”和“还故乡”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抓住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

5、想象一下木兰见到父母、姐弟时的真情告白。

6、假如木兰被评为“感动人物”,请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

明确:品味人物形象,锻炼语言表达。

7、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部分革命群体。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1、理解比喻句所蕴含的道理及作用。

2、辩证地看待“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

教学示例。1、“艰难”与“雄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位置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3、以“国民之所以雄健,是因为他们……”的形式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1、用心揣摩饱含深情的语言。

2、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段文字的异同及效果。

教学示例。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人称的恰当运用。

3、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

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学案 修改稿

1 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 1 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朗读指导要点 读出层次,读出细节的情感,从朗读中帮助自己体会诗歌的内涵。2 领会诗中 山 与 海 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 初步明确分析重点词语的方法,培养体味诗歌语言的能力。学习重点 ...

七年级上册第4课导学案修改稿

3.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重点 夏朝的建立 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精讲点拨 推开一扇窗,教你看见满眼绿色。温馨提示 1.本单元要学习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了,并且开始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本课重点学习夏商西周的建立。创建者。都城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合作 群体智慧,能力提高,共同进步 1.商汤灭夏...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盱眙县第三中学董务宝。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珍惜金色年华。2.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能结合所写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3.修改文章能删繁就简,使文章自然流畅。4.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晓之以理 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