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岳麓版

发布 2023-03-11 04:41:28 阅读 8659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课标内容。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简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烧制陶器、过着定居生活;半坡人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并有了原始艺术;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所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为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后多**演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的**。

新课教学】展示骨耜、石刀、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盆等**。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

做什么用的?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这些就是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骨耜、石刀及居住的房屋——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有墓葬用的人面鱼纹陶盆。

读图学习:1、在中国地图中用动画显示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彭头山、城头山等遗址的位置,使学生明白在原始农耕时代,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同时重点显示河姆渡和牛坡遗址的位置,教师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就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手段(或者通过讲故事、表演),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①河姆渡人住在于栏式房屋里生活的场景(教师简单介绍这种房屋的构造)。

学生读图后讨论:河姆渡人修建的这种房屋叫什么房屋?为什么要这么修建呢?然后教师点评。

②河姆渡人在土地中生产的场景:用骨耜耕地,播种,用石刀收割。

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教师可出示出土的骨耜和水稻粒的**,说明骨耜的构造和用途,重点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河姆渡人在有井架的水井里打水的情形。

④河姆渡人在房屋旁边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的情形。

3、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再次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就来找一找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到底有哪些不同?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回答。教师出示出土的历史文物的** (粟的朽粒、菜籽和石斧、石锄等工具,饲养的家畜骨骼化石)和复原的半地穴式房屋的**,让学生对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有个直观印象。

教师对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使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饲养的家畜、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进行说明。教师出示半坡出土的陶轮,说明半坡人已能纺织麻布,缝制衣物。

教师出示仰韶文化的原始艺术珍品,如人面鱼纹陶盆、狗首鸟尾陶塑、骨珠、刻有符号的陶片等,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4、关于氏族,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包括居住区、公共墓地、制陶窑场三个部分,进而说明什么是氏族及其特点。

注意指导学生对历史文物和遗址**、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

①注意**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

②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

③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特征,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说明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学生在讨论归纳时,应注意:

①从出示的动画、历史文物**、示意图和地图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②通过讨论比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社会生活的不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各小组派出发言人阐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系统地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的共同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纺纱织布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七、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提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农耕图》中的自然景观,学生就会找出树木、河流、土地等;然后观察图中的半坡人分别在做什么,学生会发现半坡人有的在放火焚烧树林,有的在披荆斩棘、用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用石耜或石锄翻土,还有的在播种;再观察出土的农具有些什么,分别是做什么用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和半穴居房屋的形状结构有什么不同,建筑材料会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与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才会有这种不同。

八、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

时间:距今6000多年。

地点:长江流域。

2、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烧制黑陶、饲养家畜、建房定居等。

二、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遗址。

时间:距今5000多年。

地点:黄河流域。

2、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饲养家畜、纺织麻布、半地穴式房屋、有了原始艺术等。

三、氏族。九、教学后记。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

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

历史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华东版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案。主备人 南勇 一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简述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二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1.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2.难点。分析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先民的生产 生活状况,比较中国南 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三 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认识中国早期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异同。知识与技能。自学课本知识了解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 过程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以北京人 山顶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课题原始农耕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时1时间。主备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教具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授新课。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继北京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1.半坡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6 8页教材了解半坡居民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