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复习重点

发布 2023-03-09 17:55:28 阅读 5507

第16课《社戏》

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

明确:(1)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伙平等相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

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为了突出社戏更加吸引“我”。作者用“乐土”作衬托,“乐土”已经很好了,但“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也非常巧妙。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那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看戏前的波折?这属于什么手法?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我”对看戏早已是迫不及待,可偏偏有种种原因使“我”不能成行,令“我”着实急了一阵子。

这是抑。但抑的目的是为了要扬。要扬出“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和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

文章就是从找船开始,一步步揭示小伙伴们美好心灵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伙伴们熟练的撑船技术? 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小伙伴对“我”很关心很照顾?

明确:“磕、退后、上前、架、飞”可以看出小伙伴们熟练的撑船技术。“陪、坐、聚” 可看出小伙伴对“我”很关心很照顾。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围绕看社戏,文章一共记叙了几个情节呢,给各情节命一小标题。重点叙述的是哪一情节?

明确:随母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在你看来,那夜所吃的豆和所看的戏是不是真的就是最好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因为豆只不过是普通的水煮豆,而那戏也很令我失望——从前文中就可知道,如 “我”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而他终究没翻,“我”想看蛇精和跳老虎却没看着,“我”最怕老旦坐着唱而她竟真的坐在一把交椅上唱个不停。

“我”之所以认为是最好的,那是因为在那夜的偷豆和看戏中,“我”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自由自在,童年生活的有趣,小朋友们热情、友好、聪明、能干、朴实、无私的真挚情怀。流露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其实也就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

“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

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5.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一)这一天我不钓虾……一哄的出了门。

1、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2、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船大,迅哥儿不乱跑,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

二)一出门,便望见月下……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二段中加粗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_“飞”。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2.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具体地表现了小朋友驾船技术熟练,同时也渲染了去看社戏的一种欢喜轻快的心情。

3.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种安排布置说明了什么?)说明我是最受优待的,也说明了小伙伴们考虑的细心周到。

三)“双喜,你们这班小鬼…..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六一公公的话有没有责怪的意思呢?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没有,只是为孩子们踏坏了庄稼而感到可惜。

2、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

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17课《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答:壮阔、豪放、火烈,富于生命的力量。

2.安塞腰鼓的生命力量要突破什么样的对象?答:贫困的生活与疲惫的精神。

3.安塞腰鼓巨大力量的源泉是什么?答:①生命顽强的本质;②自强不息的古老精神传承。

4.第六段“看!——的作用是什么?答:内容上:突出安塞腰鼓富于生命的力量,震撼人心;结构上:单独成段,吸引读者的注意;也是承上启下,起到由静到动的过渡。

5.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答:以动写静,以被风吹动的高粱叶和衣衫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进而表现出他们力量的积蓄。为后文充满生命力量、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的表演作了铺垫。

6.第1段“茂腾腾”与第3段“咝溜溜”的作用各是什么?答:

“茂腾腾”一词是叠词,生动形象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后生们充满活力,进而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咝溜溜”一词是叠词,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地表现出南风的凉爽、有力,反衬出后生们的沉静。

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的加点词能否互换?答:不能,三个词所展现的力量与情感是不断增强的。

8.第7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句中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听觉与视觉,真切地表现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与火烈。

9.品读语句:(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第8段)答:排比,富于气势地突出了安塞腰鼓使整个环境都充满了激情与活力。(2)第段三处“使人想起”。

答:反复,突出了充满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3)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第15段)答:比喻,反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观众的心受到安塞腰鼓的巨大震撼。(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第20段)答:比喻,形象地写出江南的柔弱与秀美,承受不了安塞腰鼓强大的生命力量。

10.“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突出了对豪放、火烈,富于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的强烈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11.语言理解: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第11段)

答:安塞腰鼓中包含的强大的生命力量,使人们在迷茫与希望中反复思索,并最终认识到生命顽强不屈的本质,产生永恒的信念。(2)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第10段)答:

安塞腰鼓中的巨大力量使人们产生以辛勤的劳作去改变贫困的强烈的渴望。(3)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第25段)答:

安塞腰鼓充满生命力量的动作使人们对创造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思考。

12.分析28段的作用。答:以静写动,以安塞腰鼓表演结束后释放了激情的宁静,反衬出安塞腰鼓的火烈、富于气势,充满生命的力量。

13.分析“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作用。

答:以动写静,以渺远的鸡啼来反衬出生命的激情已释放后的宁静。与文章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答案: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3、前五段重点写了什么?答案: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

4、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答案:

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答案:“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6、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腰鼓“戛然而止”时的感受?答案:对比反衬,以动写静。

7、一群茂盛盛的后生。中茂腾腾好在**?答案:它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之间,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知识

一 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门槛k n 重荷h 深邃su 磐p n石。下颏k 2.解释下列词语。1 杂乱无章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2 踌躇 犹豫。二 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 耳聋 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 A卷

第四单元 复习测试 a卷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6分 1 给加粗的字注音。4分 骸骨峰峦潜行 一霎间 崩塌谧喧嚣 扰乱 2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4分 海枯变化千姿在目。更胜惊慌弱肉诚心 3 文学常识填空。4分 1 绿色蝈蝈 选自 作者是 2 山市 选自 作者是代 家。4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 B卷

第四单元 复习测试 b卷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6分 1 给加粗的字注音。4分 奇幻弥漫劫掠哀鸣 篡夺观测畅谈轻盈 2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加粗的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2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3 根据课文的内容,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