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议题:此处有声胜无声。
学习目标:1、赏析古诗中以动衬静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选文一。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示阅读: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选文二。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提示阅读: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中借用“惊鹊、蝉鸣、蛙声”这三种声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既写景又写人,使整个夏夜充满诗情画意。
选文三。枫桥夜泊。
朝代:唐代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示阅读: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 222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 登飞来峰 望岳 观沧海 议题 借美景抒豪情。学习目标 1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作者诗中的美景。2 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选文一。登飞来峰。朝代 宋代作者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 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一...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一 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含蓄而形象的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有诗歌 童话 神话 寓言等 内容丰富,立意深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文学素养的好文章。二 教学目标。1 积累词汇和经典句段文篇。2 朗读品味,领悟作品思想内涵,受到启迪。3 发挥想象,进行续写 改写扩...
七年级上册21课教案
2015年1月8日。学校 丰山实验学校姓名 徐瑶瑶学科 历史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 施工建造的第一条与铁路干线 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之于世,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 侯氏制碱法 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