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张延春。一、单元主题说明。
本单元以名人为主题,六篇文章各有侧重的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从各方面为我们提供可学习的榜样。
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品读,联系这些名人的卓越成就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此外,本单元的语言很有特色,需要认真揣摩感悟和积累。
二、单元目标:
1、学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整体把握课文文意的能力。
2、学习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3、.在与名人的心灵对话中,促进我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健康个性的发展。
4、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意。
学习本单元还要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一般都是按人物生平简介,生活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阅读时应准确把握。
多侧面研究文章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这样有助于把握传记类文章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境界。
本单元文章有的说法平实,准确的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有的文章不乏幽默之感,有的文章还带有虚构成分,这些虚构都是为更真更完美的描写人物服务的。
三、单元教材分析
邓稼先》时一篇回忆录。它以叙述描写的方法介绍了博学睿智的科学家邓稼先为我国“两弹”作出的贡献。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感情,人文内涵丰富。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结构方式和多变的句式特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他默默奉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表现他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学习这篇文章,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语言,精辟的抒情性议论。
《纪念白求恩》时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赞美了白求恩同志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习这篇文章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求恩同志伟大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巨人贝多芬》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叙写**大师贝多芬,表现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出文**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走进贝多芬的心灵,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通过对星期天在福楼拜家聚会的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语言的描写,表明可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这篇文章中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理解叙述和描写文中插入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揣摩文章写人是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 ,赋予人物不同的个性,最终实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的。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是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学习这篇文言文要了解司马光的生平及《资治通鉴》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安排:
邓稼先》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课时。
纪念白求恩》 1课时。
**巨人贝多芬》 1课时。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课时。
孙权劝学》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
一、说教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恰当方式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
1、采用猜谜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特定氛围。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3、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实践运用,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二)教学**:课文朗读录音、多**课件。
三、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四、说教与学活动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本文的感情。可为下面教与学活动的展开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走近闻一多。
学生自主介绍闻一多,教师补充总结。
多**显示: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诗集《红烛》、《死水》。组诗《七子之歌》。为抗战蓄髯八年,2023年在昆明遇刺身亡。
***《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引导学生立足课文内容,结合课外资料全面了解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1、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掌握字词解释并圈画重点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2、师生互动:
1)课文中处处流露了闻先生的人格魅力,总结出闻先生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严谨治学的态度,汹涌彭湃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过渡的?有何作用?
教师点拨: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分别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又注重彼此的关联,因而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文章在叙事中穿插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教师点拨: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长须飘飘”。
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这些描写再现了闻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合作**: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内涵,体会激情。
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教师点拨: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教师点拨:用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如果说上一环节“走近闻一多”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是由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
三)纪念闻一多 (让学生任选一种方式来展示学习心得)
引用名言评价闻一多。
多**显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拟一则墓志铭,表现闻一多的人生追求和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有感情朗诵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精彩片断。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限于教材,应向课外延伸,体现对教材超越的课改理念。同时应给学生的感悟、体验、交流提供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创新的摇篮。
五、说板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课堂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本课板书设定为:
三本书做了再说治学严谨。
闻一多诗人做了不说爱国热情。
三件事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革命家 总之,本课用“设疑激趣”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走近闻一多”结合课文内容,引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闻一多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而“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实质,“纪念闻一多”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悟、体验、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
鲁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张延春。一 指导思想。本教材全面贯彻新课改的思想,遵循 语文课程标准 的三大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3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二 教材在初中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具体地说,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能够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的个体能够从小长大。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的生命活动为基础的。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细胞与生物的关系,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 对...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诊断试题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单元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在后面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40分。开学了,我是一名中学生了!面对新学校 新班级 新同学和新生活,小欣兴奋雀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 2题。1.小欣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面对新生活,新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