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阅读

发布 2023-03-01 06:25:28 阅读 6158

七上六论语六则。

1.子曰:"学而(顺接)时(时常)习(温习)之,不亦(也)说(通"悦",高兴)乎,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不愠(怨恨),不亦君子乎 "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顺接)知新,可以(凭)为(做)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通“惘”,迷惘),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什么)以(凭借)谓(称作)之(指孔文子)'文'也 "子曰:"敏(聪敏)而好(爱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是(这)以(凭借)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作‘文’”

5.子曰:"默而(修饰)识(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这里),择(选择)其善者而(顺接)从(跟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人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 ,高兴、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 ,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识通志 , 记住 。

三、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关于孔子自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四、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这些个成语。

答: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而从等。

五、篇章结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谈待人对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诲人不倦。论语》六则谈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六、理解性默写。

1、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

2、对于别人的求教,我们也应如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课文分析。

1.《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

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_

4、《论语》六则的形式特点是:都用“子曰”,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一部以。

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叫做“语录体”。

七、发挥题。

1、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3、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世世代代)隶(属于,从事)耕。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识(认识)书具(书写工具),忽啼求之。

父异(对…感到惊异)焉,借旁近(邻居)与(给)之,即(立即)书(写)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其诗以(把)养(赡养)父母、收(团结)族为意(意思,中心),传一(全)乡秀才观之。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看)者(…的地方)。

父利其然(以此有利可图)也,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到处拜访)于邑人,不使(让)学。

余闻(听说)之也久。明道中,从(跟随)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相比)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从)扬州,复(又)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矣。

之”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代词,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内容。

1)忽啼求之( 书具2)借旁近与之( 他,仲永 )

3)传一乡秀才观之( 仲永作的诗 ) 4)或以钱币丐之( 仲永的诗 )

5)邑人奇之( 仲永写诗这件事) (6)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一、句译”1.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 (父亲)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1

3. 邑人(同县的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理科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5“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二、课文理解。

1、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第一问:“伤”是悲伤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第二问: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2、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3、“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加点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忽”表现索要书具出人意料,“即”“立”表明作诗时间短、速度快。这三个词都突出了仲永非凡的天资。

4、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5、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6、文章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泯然众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的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令人惋惜、警醒,并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7、“余闻之也久”在句中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8、文章虽然不长,但写得详略有致,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

详写了方仲永的神奇略写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

9、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___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等等

五、理解性默写。

1、表明方仲永幼时有神奇才能的句子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表明造成方仲永才能衰退的的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译文: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快,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理科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附和以前的名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

一 王充求学 范晔 后汉书 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1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 1 扶风班彪 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 是他草...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

一 王充求学 范晔 后汉书 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1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 1 扶风班彪 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 是他草...

七年文言文对比阅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一 比较 爱莲说 和 卜算子 咏梅 甲 爱莲说 乙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 出淤泥而不染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 陶后鲜有闻4 待到山花烂漫时。2 翻译下面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