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文学常识、考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红色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5.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轻薄;治:修养。
7.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0.意与日去:消失。
11.将复何及:又。
12.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
书信。四、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1)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五、朗读停顿。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1.夫/君。子。之。
行,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
泊/无。以。
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
远。3.非。
学/无。以。
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
不。能/励。
精,险。躁/则。
不。能/治。
性。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2
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七、课文解析。
1、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
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3
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志”与“学”的关系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味着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检测 《诫子书》
基础检测 诫子书 一 单项选择题 共5题,共15分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 君子 之行。b.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c.夫 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d.年 与时驰,意 与日去。2.下列语句中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行 道路。b.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 内心恬淡。c.非宁...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导学案
通化市外国语学校七年语文第16课 诫子书 导学案。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警句,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结合诸葛亮的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培养古典文学素养,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实词和警句,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主...
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育
教学目标。2 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 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 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教学重难点。1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2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 写作特点 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