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

发布 2023-02-28 09:06:28 阅读 2438

一、 生字词。

穗suì 酒酿niàng 迸bèng溅伫zhù立遗憾hàn 凝níng望笼lǒng罩琼qióng浆忍俊不禁jīn 盘虬qíu卧龙耸sǒng立迂yū回纳nà罕hǎn 收敛liǎn 宽恕shù 短暂zàn 脆cuì弱ruò 卑微wēi 一丝不苟gǒu 痴chī想隐秘**huò 一瞬shù间。

嘉肴yáo 弗fú食兑yuè命教学相长zhǎng

二、 多音字。

1、 鸟笼lóng 笼罩。

2、 盛开盛饭。

3、 禁止禁受。

4、 挑逗挑水。

5、 好坏爱好

6、仿佛佛教。

7、弹琴子弹。

8、颤chàn抖颤zhàn栗lì

9、晕yūn倒黄晕yùn

三、形近字辨析:

绽放/沉淀俊俏/峻岭藤萝/箩筐伶仃/玲珑嚷嚷/土壤山崖/天涯训诫/机械嶙峋/鱼鳞啜泣/点缀/辍学喧腾/渲染。

三、 词语解释:

1、 迸溅:向四处溅出或喷射。

2、 终极:最终,最后。

3、 挑逗:逗引;招惹。

4、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5、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6、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7、 伶仃:又作“零丁”,孤独,没有依靠。

8、 盘虬卧龙:盘曲的枝条,犹如躺卧的龙。

9、 仙露琼浆:神仙引用的汁液。文中形容花蕊中的物质。

10、 训诫:告诫,教导。

11、 耸立:高高的直立。

12、 迂回:回旋,环绕。

13、 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四、 作者。

1、 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作品短片**《红豆》《不沉的湖》《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

2、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3、 《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香港作家。

4、 《贝壳》作者台湾画家、作家席慕容,代表作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

5、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湖北均县人。诗集《纪念》《游动悬崖》

6、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7、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五、 课文内容。

1、《紫藤萝瀑布》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对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文章结构:赏花(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忆花(藤萝变迁、思绪万千)——赞花(振奋精神、乐观生活)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文讲述了“我”童年时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最终成功的战胜它。

文章结构:冒险——脱险——感悟。

3、《蝉》 本文通过写小小的蝉,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主题: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的面对,热情的投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贝壳》 本文作者由贝壳图案的精美,想到贝类生命的卑微以及人类生命与之相比的优越,得出感悟:人不应该辜负生命,应该让生命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文章结构;外形(坚硬、精致)——生命(卑微、脆弱)——感悟(尽职尽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做好)

4、《在山的那边》 这首诗采用象征手法,以“山”来象征通往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以“海”象征人们的理想。以“爬山”来象征为了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奋斗的过程。

5、《虽有嘉肴》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手法开头,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方面加以说明,得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字词复习。16.化石吟。1.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q hu n的神话。2.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h i g把平凡的真理回答。3.肉体虽早已f xi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qi n x ng 在地下,黑色的q qi ogu c ng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的字音 字形 文学常识课文内容 主旨 写法。识记文言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主旨。2.通过典例解析,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重点难点 通过典例解析,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过程 每日积累 1.爱是一缕阳光,因为有了爱,人们不再畏...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一 空城计。1.本文系 可分为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将本文准确地划分吗?请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开端 1 兵临城下发展 2 临危施计高潮 3 4 司马中计结局 5 6 孔明释计。2.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