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导学案 5 伤仲永

发布 2023-02-26 19:23:28 阅读 2715

5 伤仲永。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过程与方法。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不会成才)为什么?

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谁能用一句名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三、预习检测:

正音 : 环谒扳称泯然。

解释:文理稍稍环谒泯然通悟。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2、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

五、合作**:

3、理解文章大意。

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先由学生逐句解释词汇、翻译句子,然后由教师订正)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六、精读品析:

4、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七、拓展延伸:

1、掌握文言词汇。

2、准确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一、检测预习:

1、文言词汇。

2、翻译句子。

二、合作**:

1、学生朗读段,然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第段的内容。

2、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

“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精读品析: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

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四、拓展延伸:

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到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伤仲永。

王安石临川先生。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

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一些文言知识呢,还是让学生学习、吸取思想精华和优秀文化呢?众所周知,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里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都需要反复诵读,牢记在心的。只要学生反复诵读了,他们总会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

但是,诵读之后,还需要进行对话。只有对话,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那些对话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最直接,最真实,最动人,也最有价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5 《伤仲永》

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 形 义。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 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认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 基础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隶 焉 扳 谒 邑 泯 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 父异焉 2 稍稍宾客其父 3 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源。教师寄语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学习目标 熟读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 详略得当的写法。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 天才出于勤奋 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 被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 精品学案。伤仲永 学案 爱迪生学习目标 熟读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 详略得当的写法。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