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5 《伤仲永》

发布 2023-02-26 19:24:28 阅读 2139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认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隶( )焉( )扳( )

谒( )邑( )泯( )

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父异焉( )

2)稍稍宾客其父( )

3)父利其然(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梳理下面古今异义的词语。

1)或以钱币乞之(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得为众人而已耶( )

4.辨析一词多义。

1)于。2)之。

5.翻译重点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二、整体感知。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三、局部**。

1.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作者的哀伤与叹息?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

2.为什么作者极力铺陈渲染方仲永的天资非凡?这是什么写法?

3.作者仅仅为方仲永的遭遇而哀伤、慨叹吗?作者还在慨叹什么?

4.《伤仲永》触发了你的哪些感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力求观点有理有据。

四、拓展阅读。

请运用“题眼导读”的方法,认真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谈谈对其寓意的理解。

父蠢子愚。苏轼。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一日,艾子谓其父曰:

“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

“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从布囊取来。”其父愀然①改容,曰:“子之愚甚也!

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说》)

注:①愀然:沮丧的样子。

五、资料助读。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凯洛夫。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参***。一、基础积累。

yān pān yè yì mǐn

2.(1)感到诧异 (2)以宾客之礼相待 (3)认为……有利可图 (4)从此立刻完成 (5)通“攀”,牵,引。

3.(1)古:有的(人);今:或许,或者。

2)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3)古:普通人;今:大家,很多人。

4.(1)①比 ②从 (2)①代词,代仲永 ②代词,代这件事 ③助词,的。

5.(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他天赋的才能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3)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家庭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社会原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个人原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综上可知,从客观方面看,是由于方仲永的父亲及其乡人不重视教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方仲永接受教育;从主观方面看,由于方仲永个人不思进取,在父亲和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没有及时学习,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导致天资埋没。

3.不管一个人的天资如何,后天教育对他的成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局部**。

1.作者先点出方仲永“世隶耕”,出身世代为农的家庭,为下面写他的天资聪颖作铺垫。五岁忽然无师自通,令人惊讶,当即书诗署名更令人称奇,这几句写得颇具传奇色彩。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志向和见地,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去给本乡读书人看。从此以后,竟又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几笔就刻画出一个生而知之、文思敏捷、天资非凡的神童形象。

五岁时作诗,人们尚觉可观;十二三岁,却写得反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令人诧异;又过七年,竟“泯然众人矣”。通过与先前“邑人奇之”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出作者对仲永的遭遇的哀伤与叹息。

2.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种写法是欲抑先扬,使文章叙述生动曲折,更能打动人心。

3.示例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鼠目寸光。作者为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而慨叹、惋惜。

示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邑人推波助澜、袖手旁观,作者对泯灭天才的社会环境的批评,含蓄地寓于叙述之中。

示例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至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从而使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深刻许多。

4.示例1: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

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那样“不使学”,因为假如方仲永的父亲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方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知识会改变命运!现实社会中像方仲永父亲这样急功近利的家长屡见报端,方仲永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仍有它的现实意义。希望方仲永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示例2: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呵护,少一些炒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示例3: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天赋,后天教育、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极好的例子。实践证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

四、拓展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导学案 5 伤仲永

5 伤仲永。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 之 于 等文言词汇的意义 用法及文言词活用。过程与方法。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 之 于 等文言词汇的意义 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 洗炼。难点 方仲永 泯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学习专用

教育资源。教师寄语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学习目标 熟读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 详略得当的写法。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 天才出于勤奋 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 被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 精品学案。伤仲永 学案 爱迪生学习目标 熟读 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 详略得当的写法。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