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七上语文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窃读”经历,划分文章层次;
3. 对比两次“窃读”的不同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理解文末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5.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窃读”经历,划分文章层次;
2. 对比两次“窃读”的不同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文末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4.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
教学方法。问答法,合作**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lì)人,作家。代表作为短篇**集《城南旧事》。
2. “读读写写”词语。
三、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次默读,明确:
1.“窃读”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文章以《窃读记》为题,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划分课文层次?
四、明确“如何窃读”
1.课文写了几次“窃读”?
在紧邻三阳春的书店“窃读”受辱,在另一家书店“窃读”得到店员帮助。)
2.为了“窃读”我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1)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2)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3)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4)用花生米充饥;
5)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3.文中的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我”“窃读”的滋味?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讨论“我”快乐和惧怕的原因。)
五、品味“窃读”
1.前后两次“窃读”有何不同?“我”的情感有何变化?
店老板和店员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不同。羞愧而尴尬——心存感激)
2. 作者在第二次“窃读”经历之后,发出了“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读书感受,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成长,“读书长大”指精神和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我们的身体,而书籍充实我们的灵魂。只有精神不断丰富起来的人,才算的上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这就是激励着作者不断“窃读”,获得知识的动力之一,而另一个动力,则是因为作者感受到了爱。书店的店员特地为他留下那本书,让“我”能够顺利的读完那本书,这不仅是对我友善的帮助,还是对“我”幼小心灵和自尊的保护。
店员和之前的店老板相比,他的友善和帮助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所以作者最后说:“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六、合作**。
1.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的语句,讨论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
第2段、第13段、第18段、第20段。
2.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请找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说说你的理由。
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 窃读记 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课时 一课时。提供者 单位 一 教学内容分析。窃读记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节选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作品。课文以 窃读 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 借雨...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案
窃读记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描写心理活动 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 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 渴求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 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情...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案
11.窃读记。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2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2.过程与方法。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