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教学设计 实录 点评及反思新人教版

发布 2023-02-26 15:40:28 阅读 5066

《散步》教学设计、实录、点评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亲情与责任背后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使命感。

2.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抓细节、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

点评: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其中突出了后两个维度,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因为语文主要不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而“能力”又自然会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之中)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抓细节、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

教学难点]由整体感知到深入把握文本的自读方法。

教学设想]通过整体感知、深入把握文本、回归生活的自读过程,改变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揣摩编者或教师的阅读结论而阅读,为了寻找或者重复编者或教师的阅读思路而阅读的被动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倾听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文本,并进而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习惯,真正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

教学活动]一、课前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完成预习笔记,内容包括:利用字典明确生字词的音、形、意,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朗读课文三遍,对课文进行质疑,记住自己阅读本文的第一感受。

点评:课前准备,除了传统的要求,还突出“质疑”和“记住自己第一感受”的问题,这就有了新意,为课堂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如果你是一条小河刚刚从山上流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河流要在原野上明确方向,冲出一条河床来。同样,同学们心灵的河流在面对一篇新的课文的时候,如何明确探索的方向,通过自己的研读,去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呢?前面我们学习了怎么找关键句,如何根据上下文揣摩语句的含义等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步》这篇课文,一起去学习更多的探索的方法,感受一下探索的幸福。

点评:“刚刚从山上流下”的一条小河,难以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冲出一条河床来”,叙说似有不妥;以之比喻学生对文本的探索,似不很贴切自如。当然,导入语强调与学生一起以更多的方法探索文本,感受“探索的幸福”,有一定的煽情效果)

二)教学新课。

1.整体感知(4分钟)

大家都预习过了,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a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b记下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语。

感动、责任、孝顺、母子情、整个世界、温馨、生命、理想境界、和谐)

这些词语就是我们对此文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我们研读课文的方向。下面我们就要到文章中去找找,这个第一印象是从文章中哪些细节,哪些语句中来的。不要担心印象的不同,相信我们会殊途同归。

点评:教学新课,打破了常规的介绍作家和背景,划分结构的套路。要求记下读完文章后“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词语”,把握“第一印象”,也即是“初感”,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入手,颇为科学,也显出对学生的尊重)

2.课文**(20分钟)

1)请三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得好不好,一边勾画使我们获得第一感受的关键的细节、语句。(既可以找自己第一感受的**,也可以找其他人的第一感受的**;既可以找可以证明我们的第一感受正确的句子,也可以找证明我们的第一感受不正确的句子)

点评:括号里的话自有光彩。在听读的过程中,明确自己或他人感受之所以然,判断自己或他人感受之正与误,这就是领悟在深化,意念在发展)

2)朗读评价,引出对细节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

可以证明“亲情”、“感动”、“责任”、“孝顺”、“母子情”、“整个世界”、“温馨”等感受的句子会很多,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亲情”、“责任”这两个词语,只是每个同学用了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而已。

点评:由对朗读的评价,引出“对细节的把握,关键语句的理解”,这是一个出彩的设计。这样做的前提,在于认为朗读的好差源出于理解的正误深浅,因而,评价朗读就可以兼及对课文细节和关键语句的理解领悟,巧妙结合,天成出新)

在讨论中引出难点。

a为什么“我背上的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我和妻子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无数个我们背起了世界的责任。

b讨论“走大路”的语气,揣摩“我”的心理,明确“我”对母亲的尊重与体贴。

可以证明“生命”的句子可能学生一下子体会不到,但他们肯定能找到充满生命力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到这些景物,当“我们”看到这些景物时我们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体会作者在文中进行景物描写的意图。

提示:突出景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带给人们喜悦的心情,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与珍惜。正因为如此,“我”对母亲的生命才格外的珍惜,呵护,我们对背上的责任才甘之如饴。

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一方面是因为疼爱孙儿,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田野上蓬勃的生命的召唤。

点评:难点自然出现。以“生命”和“责任”为难点,把景物描写与“生命”意识结合起来,抓得准,析得深)

3)讨论中逐步明确同学们的第一感受是否合理。

感动、责任、孝顺、母子情、整个世界、温馨、生命、理想境界、和谐)

感动(孝顺、亲情):为“我”的孝顺而感动,为一家人的和睦而感动。

温馨:温馨的语言,温馨的画面,温馨的主题。

责任:中年人身上担负着整个世界的责任。

生命:景物描写突出了生命的活力,我的行为体现了对生命的爱与呵护,母亲的想法的转变也源于对生命的热爱,我们背上的整个世界不就是所有的生命吗?

理想的境界、和谐:这种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景象难道不是一个最理想的境界吗。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人对其他人的理解与尊重都不可能有这种和谐的理想境界的出现。

4)总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让我们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虽然我们的第一感受不同,但通过深入研读课本,我们殊途同归。

点评:基本上是逐一讨论学生的“第一感受”,的确是尊重学生“初感”。在逐一讨论的基础上作总结,自然使学生得到了提高。

“虽然我们的第一感受不同,但通过深入研读课文,我们殊途同归”,类似的话前面“整体感知”时曾经出现,这里又一次强调,如此重视,需要注意一下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如果说第一次出现是为了安慰和鼓励学生的话,这里则应辩证地指出“殊途同归”并不是几十个学生一起学习的唯一目的,许多独到的感悟都非常有意义,应予保护。请注意,平时教学中过分强调感受文本由多样到统一,有排斥文本解读多样性,抑制创造性解读之嫌)

3.回归生活(13分钟)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有关,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

同学们谈到的大多是被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而感动,我们有没有做过些什么让父母感动的事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

不多,为什么?一是因为大家庭少了,时间不允许;二是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表达感恩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常常与家人进行“心灵的散步”。

总结:我们之所以被它打动,就是因为它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我们的生活还可以这样的简单而美好,而这正是被我们忽视的。

点评: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自是“因文而发”,值得一问,但不能止于此。如果回归生活只是回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似乎太狭窄了。

三代人一同散步是“亲情”,但“亲情”的表现无疑是多样的,丰富的,各有特点而又无不感人的。在这里,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大幅度的发散,不能只是局限于“三代人一同散步”这一个小点。再从“因文而发”的角度来看,对文章的深刻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刻认识。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和“责任”,表现得更充分的是“上”对“下”,“下”对“上”显得不够。而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亲情”和“责任”,既有“上”对“下”,也有“下”对“上”。确实,文章所写的一家三代中,充当叙事角色的“我”,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在“我”的身上,既有对“上”也有对“下”的“亲情”和“责任”,其他人,母亲、妻子、儿子,各各表现了出于一定身份的美好情意。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如果能使学生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或应该存在的“上”对“下”、“下”对“上”的美丽情愫,对于拓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注意面,对于点拨学生的漫漫人生路,该是怎样有意义的一件事呀!可惜这一点被教师所“忽视”)

三)总结(2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也学习了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

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

点评: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等处所指出的原因,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

三、作业布置。

1.寻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笔记本上进行赏析。

2.观察、寻找、思考自己家最能体现“和谐”与“亲情”的“心灵的散步”的方式。

点评:课外作业,兼及课文和生活两个方面,这很好;就第二项课外作业,即“观察、寻找、思考自己家最能体现‘和谐’与‘亲情’的‘心灵的散步’的方式”来说,“心灵的散步”无疑突破了“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局限,但由于教学中学生对文章的深刻内涵未完全领悟到位,“回归生活”时思路比较狭窄,课后“心灵的散步”仍有可能领域不广。建议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指引一下)

总评]张老师这一节“百花奖”比赛课,切实打破了过去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能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注重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既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感受基础上提高一步;重视语言因素,但字词句章的教学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有机渗透在师生对学生朗读好坏及阅读感受的共同讨论之中,在这一点上特别显示出一种巧妙的教学构思,更显示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教学素养,天成而自如,师生对话亲和力强,“互动”颇为充分。在张老师最近一段时期的教学中,这一节比赛课不是孤立的一节课,而是她近来教学追求的一次集中体现。就我平时所听过的她的其他一些课及她的某些介绍而言,我感到张老师确实在有意识地体现阅读教学新的理念和精神,甚至可以说在有意识地体现“教育硕士”课程学习的成果。

可见课堂的出新源自理念的出新,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有意识地探索,否则就会停步不前。相对于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而言,停步不前就是不适应,就是倒退。这一节课存在的某些问题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教师的学习和钻研永无止境,如对文本本身的钻研就应该力求进一步到位,这样,迁移,拓展,包括“回归生活”等,也才能进一步到位。

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教学设计 实录 点评及反思新人教版

散步 教学设计 实录 点评及反思。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亲情与责任背后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使命感。2.学习并掌握整体感知,抓细节 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点评 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其中突出了后两个维度,抓住了语文教学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散步 教学设计。课文赏析 莫怀戚的 散步 是一篇玲珑剔透 秀美隽永 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 人性 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 品评美,把...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1 散步。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积累 分歧 信服 霎时 委屈 嫩芽 拆散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2 过程与方法 掌握朗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如角色代入法 情景代入法,文。字色彩法,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品味文。中的人与情。通过抓关键词 关键句来感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