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6《登泰山记》学案鲁教版五四制。
学习目标:.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象。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2.难点:
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课文提示:,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学习过程:
一、正音正字。
磴()徂徕()(戊()摴蒲()(罅()二、词语积累1、常见农历的代称:朔:晦:望:既望:
2、通假字:须臾成五采(多平方,少圜(其级七千有余(
3、多义词:
阴:其阴,济水东流(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三、初读课文。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三、分析课文。
1、画出作者登山的线路图,看谁画得准确。
2、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3、文章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是否矛盾?为什么?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5、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四、写一写。
1、仿照课文的思路,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2、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改写成描写冬天泰山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不少于。
参***:一、正音正字。
磴(dèng)徂徕(cúlái)戊(wù)摴蒲(chūpú)罅(xià)二、词语积累1、常见农历的代称: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8、请你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领略泰山的美。7、本文动静结合写景的特色赏析。6、本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2、通假字:
采通“彩”)(圜通“圆”)(有通“又”)
3、多义词:
阴:(山的北面)(阴暗)
三、初读课文。
1、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从泰安动身,从西南麓,即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3、本文的写作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一线贯穿,循序渐进,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三、1、略。
2、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绚丽壮美的胜景。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不矛盾。“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5、①章法严明,剪裁得当。②抓住特征,巧妙烘托。③用笔简洁,词语精当。④句式多变,动静结合。
6、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和人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
作者是在严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着一个“寒”字,但从“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迹”等句都可见气候严寒。
7、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如动词的“烛”,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
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徕城辞旧迎新,作者“如画”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字描态,“半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让人怦然心动,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超乎俗众的意境悠然于笔外。)
8、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
8米。泰山的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
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登泰山记》教案鲁教版
2019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 登泰山记 教案鲁教版。一 设计目的 1 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二 教学思路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三 教...
九年级下册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2 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3 掌握 积累 使 病 解 本 穷 等文言实词,学习 以 之 等文言虚词,复习使动用法。教学重点。诵读 文言实词的积累 复习使动用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设...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6 猫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
祹宝 微微一笑很倾我。26 猫。郑振铎。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识记并运用 污涩 红绫 怂恿 等词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4 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本文。5 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情感与德育 6 教给学生客观公正 宽容仁爱 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