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
一、陋室铭。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
无案牍之劳形往来无白丁。
2、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 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4、 表明中心的句子:
5、 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短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水陆草木之花d、渔人甚异之。
10、请用辩证的观点谈谈你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看法。
11、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和“入”这两个词。
12、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13、说一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1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本文的作者是选自。
16、“铭”指的是
二、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③宜乎众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⑤予谓菊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
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6、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7、 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目的?
8、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9、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5 短文两篇 导学案。教师寄语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2 积累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3 感受夸父勇敢 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七年级下《短文两篇》材料
答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夸父和共工都是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夸父共工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广大人民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神话英雄如女娲 补天 后羿 射日 精卫 填海 大禹 治水...
七年级下《短文两篇》课文
七年级下 短文两篇 课文。夸父逐日。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 渭 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概,及日中则如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