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发布 2020-11-03 11:48:28 阅读 767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以、去、走、汤、及”等词语,理解有关文言句意。

2)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提高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2)体会短文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征服大自然的顽强意志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

2.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含的寓意。

教法、学法】

1.诵读法。两篇短文生动活泼、寓意丰富,都宜于诵读。《夸父逐日》文字简洁却给人丰富想象,《两小儿辩日》则通过精彩的人物对话表现主题,展开情节。

教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诵读指导,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体悟文章的表现手法。

2.**讨论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短文寓意,以活跃思想,开阔思路。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朗读《夸父逐日》,理解词句义的含义,并**赏析,把握作品的主旨。熟练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神话,我们自然能够记起上学期学习的那个富有人性化和生活气息的《女娲造人》的故事,那么,什么是神话呢?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

神话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的起源是在原始社会,幼稚的原始人类看见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如雷鸣、大火、暴风、骤雨、日月运行、云霞聚散等等,惊奇而无法解释,便以为它们都是“神”或者是有“神”在那里支配着。于是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斗争的故事,我们就叫它做神话。

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神话所反映出来的现实,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因而神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篇目是选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逐日》。(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多**显示: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三、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如:夸父/与(yǔ)日逐走。

2.教师领读两篇后,学生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教师点拨:1)夸父与日逐走: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和、跟、同。逐走,竞跑、赛跑。走,古汉语中指跑,现代则指步行。

2)饮于河、渭:到黄河、渭水去喝水。河,古汉语中专指黄河,现代则泛指一切河。类似的词义演变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汉人”,古代指汉朝人,现在则泛指汉族人民。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互相交流),深入理解文意。

教师示例: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饮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为邓林。

四、**赏析。

学生熟读课文,思考:

1.《夸父逐日》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的想象。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2.《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即日光),逮之于禺谷”,那么夸父逐日的行为是自不量力吗?说出你的看法。

3.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佐证吗?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邓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夸父因逐日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却化为撑起一片绿阴且结满甘美果实的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概。也正因为日不容易“逐”,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赞佩的勇气。

3.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五、学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本节课组织学习《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借助于注释,掌握词句义和短文整体意思,然后顺畅诵读,进而**短文的寓意、思考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

通过写读后感和阅读《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关夸父逐日的另一记载,以加深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采用小组内互查和教师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两小儿辩日》的学习。

在《列子》一书中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孔子,却因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的争执而受到讥笑,到底是什么样的命题难倒了这位给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板书文题)

三、解题。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生动形象、富于哲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

四、诵读贯通。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

第二遍,学生跟着课文轻读。

多**显示:

注音:盘盂(yú) 沧沧(cāng) 孰(shú)为汝多知(zhì)乎。

2.教师领读,学生轻吟,体味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使有对比色调。

3.学生齐读后,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词句,教师释疑。

讲解要点:1)“而日中时远也”,是文言中常见的省略现象,完整地说,应根据语境在“远”前“去人”。

2)“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3)“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4.指名学生诵读并口译,整体把握文意。思考:面对太阳,两小儿产生不同看法的依据是什么?

译文示例。多**显示: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两个小孩因所持论据的出发点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一个是从视觉出发,一个是以触觉出发。

五、**赏析。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1)从两小儿认真争辩的对话中,你能看出他们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2)以博学多闻著称的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执却“不能决”,这说明了什么?

3)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鼓励多角度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受到感染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师点拨:1)太阳距地的远近在当时确定是个难解的谜团,但两个小孩儿却通过仔细的观察,自信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朝气蓬勃的可喜之象,这也折射出古人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2)对于“孔子不能决”,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回答不知,表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

3)《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

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这其实也是文章本身的思想价值。

2.学生熟读课文。联系生活积累,自主、科学地解释两小儿的辩斗。

请班里对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有了解的同学主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提供助读资料:

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由于人们的错觉。早晨的太阳,在树木、房屋的参照衬托下显得大些;而中午时,则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背衬,所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显得小些,这和距离的远近其实没有关系。

太阳早晨凉、中午热同样与太阳距地远近无关。中午时太阳光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时则是斜射,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就会有大的差异。

另外,天气的冷热主要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3.语言运用。

文中的第一个小孩以视觉差别为依据,断定“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是辩论月亮(满月时)的远近,请你模仿他的说法,证明“月始出时去人近,而天中时远也”。

学生鼓励发言,教师示例:

月初出大如盘盂,及天中则如碗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六、课堂小结。

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都体现了人类早期对于太阳的探索精神。莽莽苍苍的宇宙给了人类太多的遐思,而这些智慧与勇气的火花,又激励后人更为奋然前行,这不仅是科技的发展,更应是人类自我价值的提升。诗意的追求凝结而成的是诗意的智慧。

七、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两篇短文。

2.课外搜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探险活动,配以翔实丰富的资料,整理到自己的收藏夹中,并与同学积极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过程。一 复习预习。预习 阅读本节文章,借助工具书,给生难字注音,结合注释或其他的资料,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二 知识讲解。考点1 背景资料。夸父逐日 中跨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 海外北经 还记载着一个 博父国 经前人考证,夸父 即 博父 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 ...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5 短文两篇 导学案。教师寄语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2 积累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3 感受夸父勇敢 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七年级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一 陋室铭。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往来无白丁。2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3 写出文中作者认为 陋室不陋 的原因的句子。4 表明中心的句子 5 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6 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 表明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