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
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
“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华易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
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
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
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建议]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2.
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3.
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
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
学习好资料欢迎**。
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
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教学准备]课件(或课文**)、相关拓展资料。[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2)指导朗读。
一、二句。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3)指导读第三句。3.
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学习好资料欢迎**。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设计:乐游原。
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入题。而今又到重阳,诗人王维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难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朴素无华的小诗,打动了许多游子的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小诗。3.读题,解题。
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在华山之东。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读写“茱”“萸”二字。
3.默读古诗,结合**,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我独自在外乡,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时,佩戴茱萸,会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读感悟。
1.轻读诗句,找出题目的中心字——忆。全文围绕这个“忆”字写了诗人的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心情——孤独、思亲怀乡;表现——倍思亲、遥想。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品味“独”“异”二字。
2)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倍”“每逢”二词说明了什么?
学习好资料欢迎**。
创设情境想象:王维还会在什么日子或佳节,思念亲人呢?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吗?
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3)指导朗读,读出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3.
品味缺憾与期盼。
1)齐读三四句,思考: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在欢笑的同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2)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采访诗人王维:你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们正在思念自己呢?客居他乡,你又有什么样的心声?(3)指导朗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4.学生练习朗读全诗。
四、延伸拓展1.背诵默写本诗。
2.你还了解王维什么?师补充诗人简介及推荐其作品。3.搜集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语文A版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教材说明 乐游原 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 慨讽时事 表述心绪。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
语文A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二首
学习好资料欢迎 4 古诗二首 竹枝词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挂图或投影教学...
语文A版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 积累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