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31 12:57:28 阅读 1709

23 雾凇。

课程标准】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动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雾凇奇景→形成原因及过程→观赏雾凇及感受,背诵全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奇观、饱和凝结、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3.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感受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特壮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去感悟吉林雾淞的奇特壮美及成因。

2.梳理清文章的脉络,熟读背诵。

评价设计】1.检查预习效果时,指生认读注音,掌握生字字音,师生共同分析字形结构,描红临写,掌握生字字形,结合上下文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领悟吉林雾淞的景奇,体会到雾凇形成也是很奇特的,诵读着优美的语言去感受雾凇的美,产生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背诵。

3.小练笔:学习积累文中的写景词,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搜集有关吉林雾淞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资料,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

1.激情导入。

中国有四大景观:吉林雾淞、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今天,我们有幸随着本课的文字去欣赏其中最为特别的“吉林雾淞”。—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还有那些疑问?

学生质疑后,教师梳理:哪儿的雾凇,什么样,这种景象是怎样形成的……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和多音字。

1)读出下面的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江畔、缀满、镀银、缭绕、琼枝玉树、雾气、长堤、俗称、凝结、摄氏度、夜幕、零下、淹没、模糊。

2)你知道“没、模”在本文中的读音么?它们还有什么读音?

3)教师强调字音:“凝、雾、琼”是后鼻音,“淹、畔”是前鼻音,“俗”是平舌音,“摄、氏、缀”是翘舌音,“没”在文中读淹没mó,“模”在文中读模mò糊,“堤”读dī,别误读成tí。

4)指导书写生字。

本课10个生字中,“氏”是独体字,别误写成“氐”,左右结构的有“堤、俗、凝、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3个上下结构的“雾、幕、零”笔画都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掌握间架结构。

学生用钢笔描红,并临写两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正音,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句子。

2)弄清各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只要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说清楚、说完整,给予鼓励,教师小结。

一、写吉林雾淞的奇特美丽的。

二、详细介绍吉林雾淞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三、写人们观赏雾凇及感受。

3)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归纳。3.练习。

抄写生字和课后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领悟吉林雾淞奇观。

1.领悟吉林雾淞的景色奇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默读语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奇观”在文中的意思,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能明白:奇观指奇特壮丽的景象,在文中指吉林雾淞的奇特壮丽。

3)再读语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雾凇的景色之奇的?用“﹏”标出,并体会内容。

小组讨论。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雾花之多、壮观。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雾花之美、动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理清思路:季节——松花江畔十里长堤雾凇美景——小结。

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2.理解吉林雾淞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1)反复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标清句序,弄清每句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阅读收获。

2)谁能用准确、科学的语句解释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形成雾凇?

学生能用第①句的内容回答,教师点拨句中“饱和”与“凝结”的意思。

条件:①饱和的水汽 ②遇冷凝结。

3)松花江面上为什么会有雾气(即饱和的水汽)?

学生阅读②③两句,用上“因为……所以……”说明松花江面有雾气的原因。

指名说,并结合句子谈谈对“弥漫”的理解。

4)这些雾气是怎样遇冷凝结的?默读④—⑧句,画出关键词句,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内交流、汇报。

指名读出描写雾气的语句,并体会雾气有什么特点,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淹没……。大、多(水汽过于饱和)

指名结合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渐渐地——模糊——雾气慢慢地,轻轻地——镀上**——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银松雪柳。

联系上下文说说“**”、“银线”、“银条”分别指什么?这样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雾凇奇观形成的过程,突出关键词句。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3.雾凇奇观已形成,我们去观赏吧!

1)齐读第三节。

2)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说说假如是你漫步松花江畔时,你能看到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3)思考:“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它的近义词么?为什么会“情不自禁”?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从**能感受到?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由自主。

看到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赞美之情油然而生: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师补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朝诗人岑参的写雪的名句,把大雪纷飞挂满枝头的景象比作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花,这里用了描绘雾凇奇景非常贴切。

4)引导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反复朗诵语段。

环节三 、 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吉林雾淞的奇特壮丽及形成原因与过程。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是一篇可积累的好文章。

五)练习背诵全文。

小组内比赛,看谁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作业。运用本文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板书设计:23 雾凇。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忽如一夜春风来。

奇观。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千树万树梨花开。

饱和的水汽 (雾气)

成因 遇冷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预习单。一、按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

1.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

江畔、缀满、镀银、缭绕、琼枝玉树、雾气、长堤、俗称、凝结、摄氏度、夜幕、零下、淹没、没有、模糊、模样。

2.我能按正确的笔顺把生字写工整、漂亮。

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再读课文,我明白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中,我发现的问题有……

教后反思:成功之处:本文所写的景美,语言也美,教学中我就重视了朗读教学,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雾凇之美,去体味语言之美。

初读感知课文时形式能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主性得到发挥,在指名分自然段读是,指正字音及难读的长句。形式基本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精读感悟中,指导学生反复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与教师的范读相应。

在读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太阳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者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学生自然会被雾凇之美所吸引。热爱与赞美之情则会油然而生,接着的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中体味,读中记忆,积累语言。

默读便于思考,在理解雾凇的成因与过程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理清思路,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既便于领会内容,又便于记忆。整课书的教学中,读书声不断,这样,顺利地完成了课堂上的背诵,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内化。

不足之处:留给学生说的机会和时间相对较少。尽管课堂上一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不敢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不积极发言;有学生积极举手,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低,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教师稍一急躁,就以讲代问。我也感觉这样处理不是很理想,正思索这个问题。

具体措施:继续强化学生读的训练,从读的内容和方法上注意指导,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晨读与课堂朗读的效果,并把读与说、读与写、听与说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雾凇》

23 雾凇。一 教学目标。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雾凇奇景 形成原因及过程 观赏雾凇及感受,背诵全文。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 奇观 饱和凝结 琼枝玉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意思。3.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感受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奇特壮美,培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课《雾凇》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课 雾凇 课文。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雾凇》苏教版

雾凇 教案。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 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由于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