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发布 2023-01-14 17:46:28 阅读 2539

精品资料欢迎**。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教学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课标及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并进行测量”。人教版数学教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分别在教材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中编排了有关长度单位的学习。

本节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逐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及重要性,并初步认识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这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安排设计都极具现实意义,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

本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一系列长度单位知识的后续学习。学情分析:

本课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他们仅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对物体的长﹑短进行了认识比较。为了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了解情况,在课前,我设计了两个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考察:

问题1: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物体有多长,该怎么做?

a﹑伸出手去量一量;b﹑用我们的脚步去量;c﹑问别人;d﹑用尺子量;问题2: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

a﹑尺;b﹑寸;c﹑一拃;d﹑一步;e﹑米;f、厘米;

问题1中有80﹪以上的学生回答为a﹑b﹑c,仅有少部分学生说到尺子。问题2中同样知道用米或厘米做长度单位的同学也很少。他们会说到尺和寸是因为在幼儿园的识字教材中有这两个字。

以上情况说明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于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测或用手拃某些物体的长度;或用某一物体为参照物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只有少数学生曾在家长帮助下或用尺子画直线时对米﹑厘米这两个单位有过粗略的认识。

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通过制作和使用软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创造乐趣。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一厘米长度单位的观念,并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难点:

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课件。

精品资料欢迎**。

师生共同收集准备用于测量的各种材料、学具。如:练习本﹑小正方块(棱长为一厘米)﹑曲别针﹑带一厘米格子的纸条,分别装入相应的学具袋。教学策略设计:

遵循现实教学原则和数学教学的再创造原则,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知识的再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中教师始终保持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通过软尺的设计使用,使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三次测量,在矛盾体验中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1.谈话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课件演示福娃们用共同的小方块量一本童话书的短边的长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量的方法,将小方块一个挨一个放到要量的书的那条边上。

师: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需要我们去量,现在我们就量一量我们的练习本的短边有多长。

1)第一次测量:用一号学具袋(分别装有一角币﹑曲别针﹑数字卡﹑水果卡﹑三角片)中的材料,按课件演示中的福娃们的方法去量,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均使用不同的材料,量完后小组成员互相说说自己量的结果,然后汇报,大屏幕展示。

组内讨论:为什么我们量了相同练习本的同一条边的长度,却得到这么多不同结果?怎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2)第二次测量:用二号学具袋中的小正方块量练习本的短边,小组汇报结果。组内讨论:①这两次的测量,哪次的结果更准确,为什么?

拿一个物体去量其它物体的长度,方便吗?怎么解决这个困难?

3)第三次测量:用带一厘米格的纸条去量练习本的短边的长,和前两次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次和用小方块量得的结果一样?比较纸条上格的宽度和小正方块的棱长。

组内讨论三次量的感受:哪一次最方便、准确,为什么?

3、师小结:我们在第三次测量时所用的带格的纸条就相当于生活中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尺子。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去量。二、小组合作,主动**,获取新知。1、认识尺子各部分的组成。

生认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发现上边有些什么。先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引导,分别应说出尺子上的:数:有规律排列,从0到20

生思考:为什么刻度从0开始,0表示什么。刻度线:长短不同,数字对着长的刻度线。

cm:长度单位厘米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并板书“认识厘米(cm)

师小结:厘米(cm)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在我们的刻度尺上,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一厘米。2、感受一厘米的长度,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到一些一厘米。如数字--3……

2)在学具材料中找到一厘米的物体:小正方体的棱长、图钉的钉长、钉帽的直。

精品资料欢迎**。

径。3)在自己的小手上找到宽为一厘米的手指。

4)用手势比划一厘米的长度。教师可先示范一种比划方法,后学生用多种方法比划。并进行生生互比、师生互比,直至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

(5)学生在尺子上找出一些其它的长度,如2厘米、5厘米、15厘米等,并让学生也比划出其长度。

6)学生估测课件所示的一些物品的长度。3、创作软尺。

1)学生将刻度尺与刚才测量时所用的纸条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师鼓励学生将纸条完善成一根特殊的尺子。

2)师引导学生想出办法后,学生进行操作,在纸条上填写数字。师提醒学生考虑:写数从谁写起,写在什么位置,按什么顺序写。

3)肯定学生的创作,大家制作了一根带厘米刻度的软尺。鼓励学生用自制的软尺量自己的手腕、脖子的周长。4、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让学生猜猜数学课上常用的小棒的长度。

2)鼓励学生用量的方法得到小棒的长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正确与错误的方法,分别让学生进行演示。学生集体讨论分析,什么样的方法正确,什么样的方法错误,为什么。

在得到小棒长度的同时也得到正确的测量方法:把被量物体的一端对着刻度尺的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5、巩固测量方法:教师为每生准备了一件小礼物(彩色长方形剪纸),学生只要正确量出它的长边、短边的长度,就可以得到它。三、与福娃比智,知识拓展。

1、贝贝用尺子量童话书的边长,却将尺子放斜了,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后进行正确的测量。

2、京京要量一枝铅笔的长度,却不会读刻度,学生帮忙。

3、欢欢要和大家进行测量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量字典的长度、橡皮的长度、一枝完整铅笔的长度。学生以小组进行比赛,组员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比赛。

之后汇报展示。我会量。文具长度。

精品资料欢迎**。

字典(长边)橡皮铅笔。

)厘米()厘米()厘米。

4、迎迎要用一根断尺(没有了刻度)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请同学们帮忙想办法。

方法。一、将断尺的刻度3对齐铅笔的一端,数到另一端。之间有几个格子就是几厘米。

方法。二、将断尺的刻度3对齐铅笔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就用几减去3,得到的结果就是铅笔的长度。师小结:

在测量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刻度尺,一定要把物体对着尺子上的0刻度,或者以某一个数字为起点。只有找准起点,才能量得正确。

5、妮妮给大家出示一些用断尺量物体长度的情况,学生解决问题。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它可以用来量一些较小物体的长度。今后,我们还将会遇到一些其它的长度单位,希望大家不断的去探索、发现!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用厘米量数字(0---20)0表示起点刻度线:长短。

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把被量物体的一端对着刻度尺的0刻度,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创新特色:

1.数学知识是前人创造的。只是对于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

而数学知识大多**于我们的生活实际。长度单位就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内容就是通过课堂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再现给学生。

因此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完成这一重难点的突破,我设计了学生全面参与的三次操作活动,测量对象同为一种练习本的短边的长度。测量材料却三次不同:

第一次为生生不同的各种文具,第二次为生生相同的小正方块,第三次为带有宽为一厘米格的纸条。这三次测量活动的设计虽然占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却深刻地再现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而且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层层过渡,符合科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克服了以往其它课堂上类似活动走过场的现象。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尤其是带有宽为一厘米格的纸条的使用,不仅很好的进行了测量从实物到尺子的过渡,又为学生下一步的创作活动创作软尺做了铺垫。

2.软尺的创作环节的设计是受生活中裁缝量衣所用皮尺的启发。让学生自制软尺,不仅渗透了尺子类型的多样化,而且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和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就喜欢什么都量一量。软尺可以帮助学生量到直尺无法测量的物体的长度。自制好软尺后让学生量手腕、脖子,实际上是对其用途的示范和扩展。

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创造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学生自制软尺的过程也是对尺子的认识的巩固过程。

精品资料欢迎**。

3.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科学性较强的知识点,总习惯用传授的方法。而在本节活动中,我采用让学生自主**的方法。

如在感受一厘米长度环节,通过六个步骤的演练,使学生将一厘米长度内化。尤其第六步估测的设计,既是对内化效果的检验,又拓展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练习环节的用断尺量,使学生通过**悟出了用刻度尺量的关键:

找准起点。如此的设计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反复的实践、相互的讨论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方法、把握了关键、提升了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后记: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如何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常常成为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不少老师只是简单地走走过场。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对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也只是设计了一次用不同材料量相同物体长度的测量活动。但是课后,我发现这样一次简单的测量并不足以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长度单位形成的必要性,只是简单走了过场。因此根据低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长度单位自身的形成过程,我又分别设计了第二次、第三次测量活动,及由第三次测量活动引发的设计、创作、使用软尺的环节。

同时也删去了一些和目标的完成无关紧要的环节。并且在不同教学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反复修改。实践证明,后设计的这些环节为本课目标的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这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必须首先清楚所教的数学知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次必须了解学生理解的难点何在;再次要为学生的理解搭桥铺路,设计好过度的阶梯,循序渐进地引导。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教学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 3页,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 课标及教材分析 在 课程标准 中对第一学段 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 在测量活动中,体...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教学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 3页,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设计 课标及教材分析 在 课程标准 中对第一学段 空间与图形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 在测量活动中,体...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厘米 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教学案例。教学理念及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 成功能创新为教学宗旨,实现先学后教 先试后导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 教学合一这一五步教学法的根本目标。教学思路 1 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