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2《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语文版

发布 2023-01-09 11:48:28 阅读 5585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录音,学生听读课文:

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四、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c、背诵课文、自由竞背、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教师抽查背诵。

五、品味语言、**文章内涵: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明确: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明确: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明确: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明确: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结构严谨:总分总。

俯仰结合。答谢中书书。

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答谢中书书同步阅读语文版

22 答谢中书书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习题。江水又东,经西陵峡。所谓 三峡 此其一也。国山松言 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 相戒 曾无称有山水之类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林中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云表。仰瞻俯映,弥习 弥佳,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22《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语文版

22 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背诵并默写课文。2 品味 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答谢中书书》教案语文版

1 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