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常考题归纳

发布 2023-01-05 02:53:28 阅读 8507

常考题归纳。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理解默写。

1)诗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诗中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诗中以有声写无声,表现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的诗句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5)诗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诗中以动写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二诗意理解。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本诗颈联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

2.“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不矛盾。用了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以钟磐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院的幽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

3.诗的领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此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2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取得一定的成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先得经历一段曲折的道路,经受住困难、挫折的考验。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分)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6.诗中的“曲径通幽处”“曲”字的表达效果。(2分)

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7.“曲径幽处”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请你说说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2分)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0.这首诗隐含两个成语,分别是: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送友人》一理解默写。

1.诗中借景抒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诗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诗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二诗意理解。

1.请将首联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句中“横”和“绕”好在**?请简要分析。(2分)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采用对偶,情景交融的手法,“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3.本诗中“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自兹去”的意思是从此离去。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说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地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怎样理解?

征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地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蓬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理解默写。

1. 诗中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的句子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诗中写作者此时的心境如“孤鸿”般缥缈的句子是: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二诗意理解。

1.诗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2.词的上阙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2分)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

一理解默写。

1.诗中借咏梅以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词人高洁的品质和坚贞的性格;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诗中表现出作者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的句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3.诗中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来隐喻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

二诗意理解。

1. 无主”“更着”分别是什么意思?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更着:又遭受。

2.本词分为上、下两片,从内容上看,上片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片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全词表现了梅花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高洁坚贞的品质的美好形象。(2分)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分)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4.这首词虽在咏梅,但意在言外。试做简要分析。(2分)。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自清、坚贞自守的品格。

5.“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碾”字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式微。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 式微式微,胡不归 起调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 子衿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 诗经 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 诗经 中赋 比 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美 含蓄美。难点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

4 描绘首联画面。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怆然 悲伤的样子涕 眼泪 1 这首诗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