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

发布 2020-03-13 00:24:28 阅读 8934

4、描绘首联画面。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道:这里指礼佛陲:边缘旁边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2、 赏析颈联。

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于是索性就坐下看那些悠闲地白云漂游。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写了山水景物,诗中有画,又蕴含着诗人愉悦闲适的心情,语言自然又含有深意,让人体会到深远的人生境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1、试描绘“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所展现的内容。

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目送着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大雁向南飞去。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历来以奇特贴切著称,是对其进行赏析。

抽出宝刀去砍流水水反而流得更湍急了。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愤懑。

3、 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们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到青天上去摘取月亮。诗人用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志向。

4、 怎样看待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不是他的本性,但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都使他不能寻求更好的出路。

5、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主客双方的才华和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参考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1、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京城大道上空细雨绵绵,像油酥一样细滑润泽,远望草色朦胧,连成一片,近看却显得稀疏凋零。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参考译文]相见时难分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丝才吐尽,蜡烛烧尽成灰烛泪才能滴干。

早晨只担忧鬓发改变了颜色。晚上长吟不寐只觉得月光清寒。

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1、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春蚕至死丝才吐尽,蜡炬烧成灰烛泪才流尽。原本表现了爱情的坚贞,现在多用来比喻奉献精神。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咏叹了忠贞的爱情,含蓄的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2、 最后一句用了怎样的传说。有何用意?

青鸟是传说中为王母娘娘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写出了作者认为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的想法。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相见难的痛苦境遇,痛苦仍在继续,前途依然渺茫。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参考译文]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哀痛和对故国的思念。

3、画面描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我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天空月弯如钩,梧桐寂寞的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参考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夸张极言塔高耸入云,为下两句议论蓄势。

3、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的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到。

4、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参考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碧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金黄的落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2、本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浓烈的思乡之情 [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填空

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一 赠从弟 东汉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 s 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 l 凝寒?松柏有本性。1 主题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2 理解题 1 赠从弟 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练习

一 单篇训练。赠从弟 其二 1 名句默写。1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4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5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竹石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石灰呤 答案不惟一,仅供参考 1...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练习

一 单篇训练。赠从弟 其二 1 名句默写。1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4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5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6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竹石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石灰呤 答案不惟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