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发布 2022-12-29 14:38:28 阅读 4480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9分)(一)积累(27分)1.注音或写字。(8分)

山岚()xiāng嵌傣家()贿赂()浓稠()竹(miè纯cuì鳞次栉比2.默写。(11分)

1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2)荡胸生曾云一览众山小。

3)几处早莺争暖树浅草才能没马蹄。(4)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5)《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语句3.写出两句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文。

(2分4.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6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国家)的(人名)。(2分)

读完本书,文中的情节肯定给你六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概括主要内容,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4分)

片段内容概括选择理由(二)运用(12分)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4分)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下列文段摘自一位中学生的习作.其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其中4处修改。(8分)换用号:

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

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然,(1)挫折会因人们对待它的态度的不同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结果。(2)有人会因为挫折而激起旺盛的斗志,最终成就一番理想;也有人会因为一次挫折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3)沦为一个毫无作为一事无成的庸人。勇敢的人往往能直面挫折,把这当作前进的垫脚石;而那些长期在安逸生活中养成了懦弱性格的人则总是害怕挫折。

(4)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但是,只要他们学会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和勇气;(5)并磨练出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挫折。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61分)(一)赏析《望岳》,完成7-8题。(6分)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荡胸生曾云一览众山小。7.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分)8.试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右溪记》和《小石潭记》,完成9-12题。(2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以其境过清②凄神寒骨③不可久居④不可名状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③佳木异竹,垂阴相荫。1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6分)

甲文:乙文:1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4分)(三)阅读《阿里山纪行》片段,完成13-题。(16分)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13.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这个特点有何作用?(4分)

答:14.仔细品读第①段中划横线句,思考人们为什么“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深深地吸气”?(4分)答:15.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4分)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答:16.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4分)

答:(四)阅读贾平凹的《三游华山》,完成17-20题。(19分)

三游华山贾平凹。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

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

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

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工业谷外有一处院落,2

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大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

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

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多。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

水很明净,河底石予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

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

“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

“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

”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

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

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

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

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说:“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说:“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比如人之所以有性格,在于人与人的差异。

好朋友之间有了矛盾,往往不在大事上,而在于小事上伤了和气。体育场上百米跑,赛的其实并不在于百米,而是一步的距离。屋内屋外,也不是仅仅只一门之隔吗?

可以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

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摘自《贾平凹游记精选》)17.正如作者所言,大自然的奥妙,全在“微妙”二字,那么对于登山而言,其微妙之处是什么呢?

(4分)18.“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从生活中举出实例加以阐述。

(5分)

19.“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下面诗句中创设的意境与上句相似的一项是()(4分)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0.请用赏析关键词语的方法赏析句子。

(6分)

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

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

参***。.(4分)第(1)句与上下文不连贯,应改为“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第(2)句“成就”与“理想”不搭配,应改为“成就一番事业”第(3)句中“毫无作为”和“一事无成”重复罗嗦,应删去其中一个。

第(4)句语序不当。把“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和“把挫折看成可怕的陷阱”对调。第(5)句句子结构不完整,应补上“的意志”。

(第(1)句改为“人们对挫折的态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也给满分。)9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3.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14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5.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美和情韵美。16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17.山下很美,山上应该更美。如今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谜一样更具魅力。

18.略19.d20.

1)如:“矗立”一词写出了华山的高峻,“裹”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山头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妙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出来,并有情趣之美。(2)如:

“软”字将水与石不同的质感写出来,透着一股调皮劲,“翻”字生动而准确,“雪”字表现了浪花的色彩美,一个“空”字使人产生美妙联想,语言美和形象美结合起来。21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 24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北雁南飞,活跃在四问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 迹。鱼类 两栖 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zh 皱变形。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 绮 丽 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卷苏教版

第四单元检测试卷。一 积累与运用 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瑰丽 u 谛听 d 静谧 m 参差 c b.风靡 m 坻屿 ch 藻荇 x n 幽邃 su c.山岚 l n 竹篾 mi 红桧 hu 俶尔 sh d.蕨菜 ju 雄踞 j 翕忽 x 幢顶 chu n 2.下列...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含解析

2014 201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卷。一 积累与运用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囿于 y u 门槛 k n 马趴 p 隔阂 h i b.腌蛋 y n 馄饨 dun 秸秆 ji 招徕 l i c.颤巍 zh n 蹲踞 j箍桶忌讳 hu d.门楣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