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精选了五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入手,从中引出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及观测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从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及古今的差异等四个方面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介绍了大量的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科学知识,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很有条理性。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点拨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激趣导入。
多**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寻大自然的奥秘。(通过再现文段中展示的图景,引起学生美的共鸣,烘托美妙的课堂意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显示阅读要求: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筛选信息,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三、合作**,研读赏析。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1、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找总括句,找提问式语句,找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
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习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的呢?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赏读文章第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等。
朗读并小结: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多**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2023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2023年迟10天左右,比2023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五、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如:“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天气状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 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理清文章脉络。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
一 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 科学 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 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1 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2 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销声匿迹周而复始风雪载途草木荣枯年年如是。3 选词填空。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 a 发育b 培育c 酝酿d 孕育 果实的季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 活的仪器 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a 灵验b 灵敏c 灵活d...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 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 先学后导 自主合作 问题评价 的教学模式,通过 摘 理 品 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 主要信息的筛选 说明顺序的梳理 生动语言的品味,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反思。课后我对这节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