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 第22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

发布 2022-12-24 08:44:28 阅读 8737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短文两篇》导学案。

陋室铭。一、目标呈现。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资料链接。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禹锡被称为诗豪。

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预习热身。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德馨( )苔( )痕牍( )鸿儒。

西蜀( )何陋( )调素琴( )

2.翻译。a.解释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试译下列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活动**。

活动一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活动二翻译全文,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解决好预习热身中的字词句的翻译)

1.注意:虚词“之”的用法。

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2.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活动三品读课文,独学理解,小组解疑。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第。

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活动四深入理解,合作探疑,把握文章情感及写法。

1.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2.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活动五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请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盘点提升。

1.梳理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2.学完陋室铭之后,你的同桌传了一个纸条给你内容如下,针对他的这种思想,你将怎样来劝告他。

新陋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你会对他说。

搜集刘禹锡的诗词。

五、我的收获:

爱莲说。一、目标呈现。

1.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资料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预习热身。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蕃濯亵( )玩淤( )泥清涟噫 ( 隐逸鲜( )有闻新鲜( )

2.翻译。a.解释词语。

蕃独: 染濯:

涟妖:蔓枝:

亵益:植鲜:

宜:b.试译下列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再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试译全文。

4.三读课文,提出你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活动**。

活动一齐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

活动二翻译全文,小组内独学译文,群学订正,找出小组不能准确翻译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及订正。(解决好预习热身中的字词句的翻译)

注意:虚词“之”的用法。

1.代词,代指“他(她、它)”“这(那)

例:渔人甚异之。

2.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水陆草木之花。

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将动词的对象提前,以示强调。

例:“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将爱的对象提前,强调突出爱的内容。

活动三品读课文,赏莲美德(独学理解,小组解疑)

1.找出描绘莲的句子,分别描述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特点?

写了莲花的生长环境。

写了莲花的茎的主干。

写了莲花的香味。

写了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

写了莲花的风度气质。

文章通过对莲的描绘赋予莲哪些品质?

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 第28课《观潮》 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8 观潮 导学案。一 目标呈现。学习目标 1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 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3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学习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学习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资料链...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9 湖心亭看雪 导学案。一 目标呈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虚词。2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 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2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 赏析课文融叙事 写...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 第27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7 短文两篇 导学案。一 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1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3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习重点 难点。1 品味作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