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托物抒情线索,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反问句。
3.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散文,“托”白杨树,“抒”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之情。要让学生读懂这一点,必须紧紧抓住白杨树的形象与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白杨树的外形描写,再到内在气质的刻画,层层揭示象征意义。象征是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修辞,这一点可用例举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象征与比喻;象征与拟人的区别。
重点分析段。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学篇。一、基础驿站。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 折本(zhé) 折腾(zhē)
b.参天(cān) 参差(chēn) 参考(cān)
c.纵横(héng) 横行(héng) 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 强壮(qián) 强迫(qiǎng)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倦怠( )地壳( )恹恹( )
晕圈( )婆 suō( qiú( 枝秀qí(
3.弄清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婆娑。
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参天耸立纵横决荡宛若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短篇**等。本文体裁是 ,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二、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难点。
1、交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斗争,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特别是在第二次**高潮中,作者只能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2、完成**。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
干: 形象枝: 特点:旺盛,要力争上游。
叶: 白杨树皮:
描写、刻画。
气魄特点。3、明确白杨树与中共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的关系。
4、结合文中“贵族化的楠木”的象征意义来加深对白杨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导学篇·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对白杨树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我们将在这个单元里学习三篇散文,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边叙边议的;我们还将学习唐宋时代的五首诗,这五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作者)。
1.关于作者。
问:哪位同学知道茅盾的名(沈德鸿)与字(雁冰)?咱们曾经学过他的什么作品(《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他是现代著名作家,逝世于2023年。《子夜》、《林家铺子》是他的代表作。
2.了解写作背景。
(1)背景:指名学生读注释①。
(2)写作目的:指读注释①最后一句。
3.释题、设疑。
“礼赞”是尊敬和赞美的意思。为什么作者要赞美白杨树呢?白杨树与根据地人民的品质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补充:3.轻声自读课文,划段。
4.讨论划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段(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段(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段(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段(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第一段。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题旨。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第二段。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 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1)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
(2)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第三段。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2.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极普通”即平凡。
五、小结、练习。
教师回顾这一堂课的教学要点。
即时训练。1.词语识记(形、音、义)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参天耸立宛若婆娑。
2.描写高原景色有什么作用?
3.做课后练习一。
导学篇·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第7自然段四个反问句怎样由形到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构成排比句所产生的强烈抒情语势。
教学过程。一、默写、释义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二、逐段讲读研讨第四段。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段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第五段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1)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
(2)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
(3)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楠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2023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三、即时训练:
背诵第7自然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2苏教版
白杨礼赞。课题。白杨礼赞。1 通过课文学习,理解 散文形敬神不散 和象征手法。教学目标。2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教学重点。2 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理解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个性化或。教学过程。札记。一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 景美 自身的 ...
第一课白杨礼赞第2课时
上壁中学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 白杨礼赞 总第二课时。备课人 王明政九年级班姓名 一 回顾上节课内容。二 三 白杨树的形象。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的有关语段品析。2.合作 白杨树的形象 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 枝 叶 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总 力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白杨礼赞》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美不胜收 赏析 白杨礼赞 壮美景致衬托美。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 在这片 雄壮 伟大 的土地上,自然和人类共同孕育了原始而粗犷的生命奇迹 白杨。白杨尚未登场,文章早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