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
今天在9班上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为我们初一语文组“同课异构”研讨课的一节。这次的“同课异构”,是分别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去构思,组织教学。上后我有很多感触。
先说说我这节课的预先设想:我这节课的设计是我们备课组组长提供的一种挑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尝试。教学的设计参照《新课程教学设计》里的一个名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对文字的解读上,而重点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我看了他的教学设计后知道他的这个设计只适合基础比较好的班,综合素质比较好的班。看看教学的各个环节,我自认为9班虽然不是基础比较好的班,综合素质比较好的班,但如果在上课前让他们事先准备好,是可以按这个思路进行的。
于是,我分配任务,让我的学生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具体过程:我事先在班上选了一些积极的同学,把他们分为诗歌组,历史组,地理组,新闻组,其中我的角色是由一开始的教师身份转变为后来出场的新闻组的一员。
各个组分别承担的任务是:①诗歌组:担任课前的导入环节。
本节课我是以***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由诗歌组的同学负责讲解大意,揭示这首诗的主题再导入到我们这课的课题。在这环节中,我预想应该是很顺利的,哪想到结果却不是我预想的那样。诗歌组的一员在讲解诗歌大意的时候,由于紧张,出现了头脑短路的现象,那个时候我真为她捏一把汗,还好没过多久她继续进行了,在诗歌组的一员讲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不经易间看见马上要上场的诗歌组的另一名组员嘴里在不停的小声念着什么,估计是在念他马上上场该讲的内容,此时的他紧张得汗珠一颗一颗往下掉。
我感到真的是哭笑不得。②历史组:负责课前查阅资料,关于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结果由于紧张,介绍写作背景时声音太小。③地理组:负责课前制作渡江战役线路图。
这张图做得很好,很准确。地理组还负责对照地图讲解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这一点完成得可以说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好的。
④新闻组:负责带领大家复习关于新闻的基础知识。这是任务最艰巨的一组。
新闻组共5人,包括我在内。先有第一位组员带领大家复习新闻的六要素,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中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再由第二位组员带领大家复习新闻的五结构,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的五结构分别是什么,顺带讲讲课文的大体内容。
接着由第三位组员介绍新闻的三特点,并请同学们找出这则新闻的三特点体现在**。最后由我负责问题合作**环节,我事先在预习的时候就让大家对这篇课文提问,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我已心中有数。因为我认为这则新闻的语言很浅显,大家都不会有字面障碍,所以这环节由学生质疑,其他学生答疑。
在这过程中,我也顺带把这篇课文除体裁外的重要知识点,考点做重点讲解。最后的练笔环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学生,我们班级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喜事。
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来全面报道这个事情,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不限。
很遗憾,由于前面诗歌组,历史组,地理组,新闻组的同学由于紧张花的时间过多,导致我后面的问题合作**环节,练笔环节没法进行,因为时间不够了。
总的来说,我的这节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课不算成功,主要表现在: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不活跃,上课思路给听课的老师感觉不清晰。学生课前充分地准备在这节课上感觉变味了,变成一节带有表演性质的课,这都不是我预期想要的结果。
但我觉得唯一一点成功的是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绘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上台发言做讲解的胆量。这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尝试,我想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
虽然这次的尝试不是很成功,但从这一过程中我又学到了很多,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这一过程的体验。有一句话不是说“教无定法”嘛,接下来,我会去多学学其他新的东西,给自己多补充新的血液,不断地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勇于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教法,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一。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 眼泪 和 背影 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 背影 眼泪 父亲的语言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 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 价值 情感的高度统一。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 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将教学的重心立足于品析人物形象,这也是常规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作家李森祥的这篇 而言,细节描写无疑是最出色的。所以在架构核心人物形象时,我将品读细节描写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意在让课堂的主人 学生了解 掌握细节描写这一描写技法,好让他们在今后的写作活动灵活...
语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教学反思人教版
封面 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对于 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对于 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