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阅读方法指要

发布 2022-12-14 08:22:28 阅读 4391

圈点勾画符号(·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总括句、重要句佳妙句 〇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 ☆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 ?有疑问处 △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

朗读符号(·重音 ·(2)是第二重音,也叫次重音 。轻声 —停顿 ||较长停顿 ∧音段气不断 ∨急吸气 →平行语势 ↗上行语势 ↘下行语势颤音延长 △强调)

一、记叙文阅读方法: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5)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 (6)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3.文章内容?(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7.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8.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 写作手法及作用?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2.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3.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4.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15.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16.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17.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18.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19.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0.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1.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2.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 线索 阐明的哲理 感悟 语言特点 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 是议 则把握中心观点 论点 论...

八年级语文方法

学习语文,是要让学生抓住 听 说 读 写 悟 这五个根本环节。学法得当 记悟并重 培养能力 养成习惯。提高认读能力。读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包括同一主题或题材 同一作家 表现手法相近的作品,使阅读构成相对完整的课内外结合的阅读体系。注意积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积累。阅读是我们积累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课。朝花夕拾 名人传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2 指导学生运用线索导读法等阅读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 3 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效度和深度。2 通过作品赏析,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