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 《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发布 2022-11-30 20:00:28 阅读 567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2。

二、教学目标:

1、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并能根据这三个单位间的进率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正确表象。

五、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六、教具准备:

米尺图,尺子,纸条,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吗?(学生比划,教师评点)

2、填空。1米=()厘米1厘米=()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

一根跳绳的长约2()直尺的厚约()毫米。

二)**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学生估算课桌的长和宽,汇报估算结果。

2)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尺测量课桌(双人桌)的长。

3)汇报测量方法:

以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5+15+15+15+15+15+7=97(厘米)

以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8+18+18+18+18+7=97(厘米)

以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2+12+12+12+12+12+12+12+1=97(厘米)

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10+10+10+10+10+10+10+10+10+7=97(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这四种测量方法,小结:以15厘米、18厘米、12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比较多,但计算比较简单。

4)引导学生认识分米。

针对学生中的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师: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

2、探索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时提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距离吗?(出示1分米的纸条与1米长的直尺)这1米长的直尺可以分成几个1分米?(板书:

1米=10分米)

3、单位间的换算。

师:我们已经推导出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你能根据推导出来的进率独自填空吗?

2米=()分米30厘米=()分米。

1米-2分米=()分米14厘米+26厘米=()分米。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

举出生活中长、宽或厚是1分米的物品。

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

三)课堂练习。

1、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分米()厘米;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分米。

2、小组合作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

3、独立完成练习一的习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 《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的例2。二 教学目标 1 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 通过测量与观察,发现分米与厘米 米之间的关系。3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三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 《毫米 分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 毫米 分米的认识 教案。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 喜洋洋与灰太狼 吧,今天他们又有了新的故事,大家想听吗?勤奋的喜洋洋很喜欢写日记 请一学生读日记 你们为什么会笑啊?别急,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谁想当小老师帮喜洋洋改改日记呢?请一学生读改后的日记 在这...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四边形。一 填空 1 和 表面有四边形。请举两份个物体的名称 2 用一根长20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3 用9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二 解决问题 1 小明沿着一个长45米 宽35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1圈,一共是多少米?...